陈与义《咏牡丹》原文、注释和鉴赏
陈与义《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1)此诗作于高宗绍兴六年(1136)春,作者当时因疾去官,寓居浙江桐乡青墩寿圣院塔下,时年四十八岁,为有生的最后两年,此首当为他的夕阳之作。
(2)胡尘:外族入侵中原大地荡起的尘土,此指金兵入侵。汉关:泛指中原大地、北方领土。
(3)十年: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至作者写此诗时,整整十年。伊洛:即流经洛阳的伊河、洛水。此处即以伊洛代指洛阳。路漫漫: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被金兵占领,要等收复才能回乡,故曰路漫漫。
(4)青墩溪:在今浙江桐乡北。龙钟客:指自己是老态龙钟、衰弱多病、行动不便的人了。
【赏析心得】
靖康之难(1127)中,作者南奔鄂湖,备受流离之苦,直到绍兴元年(1131),才被召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知湖州等职。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作者又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青镇(即青墩)寿圣院塔下。次年三月,桐乡牡丹花开,也许别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对于来自牡丹之乡洛阳的游子来说,感受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于是,他写下了咏物怀乡的名篇《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首两句,以倒叙方法,追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自从胡尘卷起,金兵攻入汉关,中原大地尽失。靖康之难以后,自己就忍痛挥别了伊洛两河、东西两京,同千千万万南逃人一路,踏上了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的漫漫长途。“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国亡家破、颠沛流离,往事回忆之后,作者看看眼前,更是冷寞凄凉,青灯古佛,蜗居一隅,举目无亲,唯有牡丹略解故乡之恋。更令人沮丧的是,自己虽未达半百年龄,却已是老态龙钟、衰态毕现,报国无力,回家无望。现在他能做的就是,独立在暮春东风中,久久地欣赏着眼前异乡的牡丹,想念着沦陷家乡的牡丹,作者将思乡之情、亡国之痛深深地埋在心底,悲苦到永远!两年之后,年仅四十九岁的诗人,便带着他那对故乡的牡丹之恋与世长辞了。
-
刘商·《醉后》自讽唐诗
[2019-05-13]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哲理唐诗
[2019-05-13]
-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感怀身世抒发凌云壮志
[2019-05-13]
-
李白·《赠汪伦》赠别唐诗
[2019-05-13]
-
王建《赠李愬仆射二首》战乱平叛唐诗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