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三里湾
作者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出身
贫苦家庭。1925年考入山西省长治市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求学期间
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开始试写新诗和小说,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8年毕业后任过乡村小学教师,1929年被捕入狱,1930年春出狱。
以后便在太原、太谷等地辗转求生,间或为一些报纸副刊撰稿。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赵树理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长治、
阳城等地的牺盟会工作。1939年至1940年间编过三个小报副刊。1943
年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后到华北新华书店工作,任《新大众》
主编。解放初期进北京,曾任《工人日报》记者、《说说唱唱》主编、
《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1953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1964年
调到山西省文联。“文革”期间被打成“叛徒”、“黑作家”,惨遭迫害致
死。赵树理一生提倡大众文艺,并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老百姓喜欢
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广有影响。作品题材多反映
中国北方农村生活,故事性强,语言朴实生动、幽默活泼、刚健峻拔,
“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发表以后,认真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方针最有成绩的作家之
一。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便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
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小说问世。解放以后,他又创作出不少作
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三里湾》(《人民文学》1955年1—4月号)及
短篇小说《登记》(1950年)、《 “锻炼锻炼”》 (1958年)、《套不住的
手》等10余篇。并有《赵树理小说选》 (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赵树理文集》 四卷 (工人出版社1980年) 问世。
内容概要 三里湾是县上有名的模范村,又是工作试点。旗杆大院 设有村政府、社委会等,是村上的政治文化中心。1952年9月1日,女 青年玉梅从夜校归来,在大嫂家发现一奇怪的小本子,上面写有:“高、 大、好、剥……”等字。她百思不解其意,后经人解释方知这是哥哥王 金生写下的工作笔记,这几个字分别代表村里几户人家的特点:“高”是 土改得利高;“大”是家大股头多;“好”是土地质量好;“剥”是有轻 微剥削。他写这些是便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金生是村 上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家一心走合作化道路。弟弟玉生心灵手巧,掌 管全社的技术工作,他聪明、肯干,常搞些小发明。可惜媳妇小俊听从 娘家妈的挑唆,从不支持他工作。这天晚上,小俊因要钱买绒衣不得, 便寻衅与玉生吵闹,并以离婚相挟,玉生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奔到旗杆 院要求开证明离婚。村、社领导正在开会,主张这事先调解调解再说, 他们安顿好玉生又继续讨论目前将要进行的扩社和开渠两件大事。小 俊当下也回到本村的娘家。父亲袁天成虽是党员,但思想退坡,诸事都 听老婆“惹不起”的指挥,“惹不起”不在家,小俊便到姨妈马家大院 去寻。这马家是个殷实农户,只参加互助组,主人马多寿为人精明、圆 滑,外号“糊涂涂”,老婆“常有理”与“惹不起”是姐妹。马家有四 个儿子,其中一个外出工作,一个参了军,余下两个在家务农。小俊来 后哭诉事由,“惹不起”等人听后火上加油,主张离婚。马家的小儿子 有翼对玉梅颇有好感,对灵芝更是有意。他与灵芝都上过中学,二人说 起话来便很投机。这天,他们谈起双方的家庭情况都很不满意,灵芝便 建议今后各人给各家治“病”——与资本主义倾向做斗争,动员他们入 社。原来灵芝的父亲就是村长范登高,他在土改中得利过高,以后一心 走个人发家致富的路,思想行动上与党的路线抵触很大,引起众人极大 不满。第二天,玉梅一起床,金生便与她商议换工之事。原来社里秋收 事多,需从互助组借调有文化的灵芝当会计,让玉梅去换工。玉梅心中 委屈,但从大局着想,也便爽快答应。金生遂去范家说明此事,范登高 见女儿被重视心中自然得意便满口应允。吃过早饭,在村里蹲点的何科 长及画家老梁一行便四处参观,看见农业社的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头 头是道。大田作物、菜园、实验田的生产经营,都很有特色,尤其是治 理黄沙的成绩突出。但是由于合作社的规模小,想要根治黄沙、彻底改 变三里湾的面貌,必须解决扩社和开渠两件大事。当晚,社里便开会研 究,决定秋收以前完成扩社任务,务使土地连成片,在入冬前及时动土 开渠。这一天,旗杆院里的村委会热闹非凡,挤满围观的人。村委会先 是给玉生、小俊这对怨偶办理离婚证明,后是调解马家大院的分家纠 纷。原来马家三儿媳菊英本是贤良厚道的妇女,因丈夫参军在外,她在 马家常受挤兑,这天,她一早便去磨面,过了晌午才干完回家,不料家 中竟连午饭也没留下,她实在忍无可忍,才告到村委会,得到众人同情。 “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都被唤到村委会,经过调解,他们自 觉理亏,最后只好同意分家。马家有一块地叫“刀把地”,是农业社开 渠必经之地。马家不愿入社,又反对开渠,他们千方百计不让这块地分 在菊英名下带走入社,马家请来临河镇开牙行的大舅关住门商议了一 下午,最后决定抛出减租减息时的假分单,作为分家依据。这样刀把地 恰好在二儿名下,农业社开不成渠,马家便可利用自家的优势拉住互助 组的几户人家,继续走个人致富的路。为防止有翼与玉梅或灵芝亲近, 马家又擅自包办有翼的婚姻,与小俊订婚。并将有翼关在家中逼他就 范。有翼虽不满家中封建落后的现实,但自身软弱,斗争不力。对此灵 芝十分不满,她渐渐将感情移至聪慧、进步的玉生身上。马家分家一事, 在村长范登高的主持下依假分单分成。此时,村上整党工作开始,县里 刘副书记亲自到会讲话,他重点批评范登高的资本主义倾向,袁天成也 被点了名,范登高思想上有情绪,回家便张罗卖骡子,被女儿劝住。9 月10日,旗杆院热闹非凡,这里召开扩社大会,临时搭起的台子上贴 有画家老梁的三幅画,分别描绘了三里湾目前、扩社后、未来的情景, 引起众人极大兴趣。在会上,社领导讲了扩社的意义。然后范登高做检 查,他已有所觉悟,并提出入社申请。不少人当场也要报名入社,灵芝 便张罗登记造册,一时十分忙乱。她闲下时想起自己的心事,便觉得有 翼太窝囊,他的家庭又那样令人生厌。心中一比较,便觉得还是玉生要 可爱得多,他的家庭进步合睦,他本人又聪明、踏实、漂亮、真诚。灵 芝拿定主意,便主动向玉生敞开心扉,玉生喜出望外,不久,二人订婚 的消息便四下传开。灵芝亲自闯进马家大院告诉有翼这一决定,有翼好 像挨了一颗炸弹,从家中夺门而出,人们都说“有翼革了命了”。他深 为自己软弱的行为悔恨。为怕再失去玉梅,一错再错,他拒不接受家中 包办的订亲现实,主动向玉梅求婚。玉梅对有翼虽有情意,但不愿走菊 英老路,在“常有理”手下做儿媳受气。有翼了解了玉梅的心思,不顾 一切地回家向父母提出分家娶玉梅的决定,并立即到村上取走那份假 分单。当天,有翼二哥有福从湖南来信,马家更是乱了阵脚,原来有福 向社里提出:将自己在假分单名下包括“刀把地”在内的全部土地一并 捐给合作社。这一下,马家便无计可施,权衡一下利弊,只好随大势入 了社。于是农业社的大渠顺利动工,工地上热火朝天。此时已到中秋, 花好月圆,两对恋人都选定在中秋佳节成亲。小俊经过生活的洗礼开始 觉醒,并获得同村青年满喜的感情,二人也在这天喜结良缘。
作品鉴赏 《三里湾》的作者赵树理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高手。早在 1951年,他便回到熟悉的太行老区,先后参加了当地试办农业合作社 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他“感到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一些 问题,就是农业社的扩大和一些人的资本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于是, 他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下了《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 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方面通过对三里湾村农 业合作社在秋收扩社工作的曲折过程的展开,来揭示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意义及前景;另一方面,通过对新人的颂扬、对落后人物的批评来显 示这一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小说虽然是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而写, 但由于作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图将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结合起来,将思想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因此这部小说充溢着浓郁的生 活气息而少有图解政策的的痕迹,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50年代中国北 方山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内部的 关系变化及主要人物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起步 时出现的新气象和新矛盾。其中有以“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 “惹不起”等人为主的颇具封建宗法性的马家大院;有土改中得利高的 村长范登高家;还有处处受制于老婆的袁天成家。这几家人或因实力雄 厚、或因土改得利过高,或因土地质量特别好,或因有些轻微的剥削而 构成扩大合作化运动的离心倾向,这些人对合作社的基本态度是拆。对 于这些思想落后的人物,作者抱着批评的态度来刻画,其中不乏幽默辛 辣的讽刺和戏谑的喜剧效果。“糊涂涂”这个人物写得最精彩,作者入 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位精明过人又善于守拙的富裕中农的形象,他极端 自私狭隘,又落后愚昧,为保住“刀把地”来阻止扩社,他与儿子机关 算尽,最终却挡不住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范登高、“常有理”、“惹不 起”等人物形象也各具风姿,活脱传神。与这些人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党支部书记王金生家。这是农村新型家庭的代表。王金生身为党的基层 工作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头脑清醒,工作有条理,为人公道宽厚, 很受众人拥戴;弟弟玉生也心灵手巧、热情无私;妹妹玉梅识大体、泼 辣能干,再加上能干厚道的父亲和贤良的母亲,组成一个和谐进步的家 庭,令人羡慕。灵芝在决定嫁给玉生时就很看重这个家庭的进步因素。 除王金生一家外,小说还塑造了一批年轻的新人形象,如灵芝,“一阵 风”满喜等。他们从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中解脱出来,充满着朝气和活 力,使人们看到农村的未来和希望。当然,对比之下,新人形象略显单 薄,不及旧式农民形象丰满厚实。小说中也穿插了几对青年的爱情描 写,由于处理得过于匆忙简单,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败笔,也有人认为 这反映了解放初山区青年在婚姻上的新观念、新方式。《三里湾》在艺 术形式上仍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偏重传统多一些”,力 求通俗、雅俗共赏。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叙 述中,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将情节描写融化其中。作者运用评书中“保 留关节”的手法来调整情节节奏,如小说中的“刀把地、一张分单、灵 芝与有翼的关系、范登高问题”等,一个关节连一个关节,高潮迭起、 起伏曲折,很引人入胜。在塑造人物上,往往采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用 几句话、几个动作便写活一个形象的性格和精神。作者又善于给人物起 绰号,既生动概括,又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里湾》在艺 术上也留有遗憾,结构上前紧后松;有时叙述过于冗长,读起来让人感 到沉闷,但瑕不掩瑜,《三里湾》仍不失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 品。
内容概要 三里湾是县上有名的模范村,又是工作试点。旗杆大院 设有村政府、社委会等,是村上的政治文化中心。1952年9月1日,女 青年玉梅从夜校归来,在大嫂家发现一奇怪的小本子,上面写有:“高、 大、好、剥……”等字。她百思不解其意,后经人解释方知这是哥哥王 金生写下的工作笔记,这几个字分别代表村里几户人家的特点:“高”是 土改得利高;“大”是家大股头多;“好”是土地质量好;“剥”是有轻 微剥削。他写这些是便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金生是村 上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家一心走合作化道路。弟弟玉生心灵手巧,掌 管全社的技术工作,他聪明、肯干,常搞些小发明。可惜媳妇小俊听从 娘家妈的挑唆,从不支持他工作。这天晚上,小俊因要钱买绒衣不得, 便寻衅与玉生吵闹,并以离婚相挟,玉生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奔到旗杆 院要求开证明离婚。村、社领导正在开会,主张这事先调解调解再说, 他们安顿好玉生又继续讨论目前将要进行的扩社和开渠两件大事。小 俊当下也回到本村的娘家。父亲袁天成虽是党员,但思想退坡,诸事都 听老婆“惹不起”的指挥,“惹不起”不在家,小俊便到姨妈马家大院 去寻。这马家是个殷实农户,只参加互助组,主人马多寿为人精明、圆 滑,外号“糊涂涂”,老婆“常有理”与“惹不起”是姐妹。马家有四 个儿子,其中一个外出工作,一个参了军,余下两个在家务农。小俊来 后哭诉事由,“惹不起”等人听后火上加油,主张离婚。马家的小儿子 有翼对玉梅颇有好感,对灵芝更是有意。他与灵芝都上过中学,二人说 起话来便很投机。这天,他们谈起双方的家庭情况都很不满意,灵芝便 建议今后各人给各家治“病”——与资本主义倾向做斗争,动员他们入 社。原来灵芝的父亲就是村长范登高,他在土改中得利过高,以后一心 走个人发家致富的路,思想行动上与党的路线抵触很大,引起众人极大 不满。第二天,玉梅一起床,金生便与她商议换工之事。原来社里秋收 事多,需从互助组借调有文化的灵芝当会计,让玉梅去换工。玉梅心中 委屈,但从大局着想,也便爽快答应。金生遂去范家说明此事,范登高 见女儿被重视心中自然得意便满口应允。吃过早饭,在村里蹲点的何科 长及画家老梁一行便四处参观,看见农业社的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头 头是道。大田作物、菜园、实验田的生产经营,都很有特色,尤其是治 理黄沙的成绩突出。但是由于合作社的规模小,想要根治黄沙、彻底改 变三里湾的面貌,必须解决扩社和开渠两件大事。当晚,社里便开会研 究,决定秋收以前完成扩社任务,务使土地连成片,在入冬前及时动土 开渠。这一天,旗杆院里的村委会热闹非凡,挤满围观的人。村委会先 是给玉生、小俊这对怨偶办理离婚证明,后是调解马家大院的分家纠 纷。原来马家三儿媳菊英本是贤良厚道的妇女,因丈夫参军在外,她在 马家常受挤兑,这天,她一早便去磨面,过了晌午才干完回家,不料家 中竟连午饭也没留下,她实在忍无可忍,才告到村委会,得到众人同情。 “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都被唤到村委会,经过调解,他们自 觉理亏,最后只好同意分家。马家有一块地叫“刀把地”,是农业社开 渠必经之地。马家不愿入社,又反对开渠,他们千方百计不让这块地分 在菊英名下带走入社,马家请来临河镇开牙行的大舅关住门商议了一 下午,最后决定抛出减租减息时的假分单,作为分家依据。这样刀把地 恰好在二儿名下,农业社开不成渠,马家便可利用自家的优势拉住互助 组的几户人家,继续走个人致富的路。为防止有翼与玉梅或灵芝亲近, 马家又擅自包办有翼的婚姻,与小俊订婚。并将有翼关在家中逼他就 范。有翼虽不满家中封建落后的现实,但自身软弱,斗争不力。对此灵 芝十分不满,她渐渐将感情移至聪慧、进步的玉生身上。马家分家一事, 在村长范登高的主持下依假分单分成。此时,村上整党工作开始,县里 刘副书记亲自到会讲话,他重点批评范登高的资本主义倾向,袁天成也 被点了名,范登高思想上有情绪,回家便张罗卖骡子,被女儿劝住。9 月10日,旗杆院热闹非凡,这里召开扩社大会,临时搭起的台子上贴 有画家老梁的三幅画,分别描绘了三里湾目前、扩社后、未来的情景, 引起众人极大兴趣。在会上,社领导讲了扩社的意义。然后范登高做检 查,他已有所觉悟,并提出入社申请。不少人当场也要报名入社,灵芝 便张罗登记造册,一时十分忙乱。她闲下时想起自己的心事,便觉得有 翼太窝囊,他的家庭又那样令人生厌。心中一比较,便觉得还是玉生要 可爱得多,他的家庭进步合睦,他本人又聪明、踏实、漂亮、真诚。灵 芝拿定主意,便主动向玉生敞开心扉,玉生喜出望外,不久,二人订婚 的消息便四下传开。灵芝亲自闯进马家大院告诉有翼这一决定,有翼好 像挨了一颗炸弹,从家中夺门而出,人们都说“有翼革了命了”。他深 为自己软弱的行为悔恨。为怕再失去玉梅,一错再错,他拒不接受家中 包办的订亲现实,主动向玉梅求婚。玉梅对有翼虽有情意,但不愿走菊 英老路,在“常有理”手下做儿媳受气。有翼了解了玉梅的心思,不顾 一切地回家向父母提出分家娶玉梅的决定,并立即到村上取走那份假 分单。当天,有翼二哥有福从湖南来信,马家更是乱了阵脚,原来有福 向社里提出:将自己在假分单名下包括“刀把地”在内的全部土地一并 捐给合作社。这一下,马家便无计可施,权衡一下利弊,只好随大势入 了社。于是农业社的大渠顺利动工,工地上热火朝天。此时已到中秋, 花好月圆,两对恋人都选定在中秋佳节成亲。小俊经过生活的洗礼开始 觉醒,并获得同村青年满喜的感情,二人也在这天喜结良缘。
作品鉴赏 《三里湾》的作者赵树理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高手。早在 1951年,他便回到熟悉的太行老区,先后参加了当地试办农业合作社 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他“感到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一些 问题,就是农业社的扩大和一些人的资本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于是, 他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下了《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 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方面通过对三里湾村农 业合作社在秋收扩社工作的曲折过程的展开,来揭示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意义及前景;另一方面,通过对新人的颂扬、对落后人物的批评来显 示这一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小说虽然是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而写, 但由于作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图将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结合起来,将思想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因此这部小说充溢着浓郁的生 活气息而少有图解政策的的痕迹,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50年代中国北 方山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内部的 关系变化及主要人物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起步 时出现的新气象和新矛盾。其中有以“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 “惹不起”等人为主的颇具封建宗法性的马家大院;有土改中得利高的 村长范登高家;还有处处受制于老婆的袁天成家。这几家人或因实力雄 厚、或因土改得利过高,或因土地质量特别好,或因有些轻微的剥削而 构成扩大合作化运动的离心倾向,这些人对合作社的基本态度是拆。对 于这些思想落后的人物,作者抱着批评的态度来刻画,其中不乏幽默辛 辣的讽刺和戏谑的喜剧效果。“糊涂涂”这个人物写得最精彩,作者入 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位精明过人又善于守拙的富裕中农的形象,他极端 自私狭隘,又落后愚昧,为保住“刀把地”来阻止扩社,他与儿子机关 算尽,最终却挡不住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范登高、“常有理”、“惹不 起”等人物形象也各具风姿,活脱传神。与这些人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党支部书记王金生家。这是农村新型家庭的代表。王金生身为党的基层 工作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头脑清醒,工作有条理,为人公道宽厚, 很受众人拥戴;弟弟玉生也心灵手巧、热情无私;妹妹玉梅识大体、泼 辣能干,再加上能干厚道的父亲和贤良的母亲,组成一个和谐进步的家 庭,令人羡慕。灵芝在决定嫁给玉生时就很看重这个家庭的进步因素。 除王金生一家外,小说还塑造了一批年轻的新人形象,如灵芝,“一阵 风”满喜等。他们从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中解脱出来,充满着朝气和活 力,使人们看到农村的未来和希望。当然,对比之下,新人形象略显单 薄,不及旧式农民形象丰满厚实。小说中也穿插了几对青年的爱情描 写,由于处理得过于匆忙简单,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败笔,也有人认为 这反映了解放初山区青年在婚姻上的新观念、新方式。《三里湾》在艺 术形式上仍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偏重传统多一些”,力 求通俗、雅俗共赏。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叙 述中,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将情节描写融化其中。作者运用评书中“保 留关节”的手法来调整情节节奏,如小说中的“刀把地、一张分单、灵 芝与有翼的关系、范登高问题”等,一个关节连一个关节,高潮迭起、 起伏曲折,很引人入胜。在塑造人物上,往往采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用 几句话、几个动作便写活一个形象的性格和精神。作者又善于给人物起 绰号,既生动概括,又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里湾》在艺 术上也留有遗憾,结构上前紧后松;有时叙述过于冗长,读起来让人感 到沉闷,但瑕不掩瑜,《三里湾》仍不失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 品。
今日更新
-
艾芜 百炼成钢
[2019-09-24]
-
鲍昌 盲流
[2019-09-24]
-
白桦 啊!古老的航道
[2019-09-24]
-
白朗 为了幸福的明天
[2019-09-24]
-
蔡测海 母船
[2019-09-2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