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华 芙蓉镇

2024-11-18 可可诗词网-当代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者简介 古华,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生于1942年,湖南嘉禾 县农村人。古华在乡间放牛的山间小道上走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的家 乡是著名的民歌之乡,那些饱和着痛苦、忧伤、欢乐和憧憬的民歌,给 了古华最初的艺术熏陶。从农业专科学校肄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 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 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 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 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犬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 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 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 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 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却是在“三中全 会”之后。他认为正是全会精神提高了他“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剖析社会、 人生的胆识”。古华文学创作中最著名的作品《芙蓉镇》发表于1981年, 这部小说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于1982年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曾被改编成同名影片。除此之外,古华作品还有《快乐菩萨》、《水酒湾 纪事》、《美丽崖豆杉》、《土地爷》、《爬满青藤的木屋》、《醒醒老爹》、 《山民》、《金叶木莲》、《浮屠岭》等。在用新的观点、新的色调表现农 民生活,反映他们的情绪、心理、愿望和坎坷命运方面取得了不寻常的 成绩。
        内容概要 芙蓉镇座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街面 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民风淳朴浓郁。 这里虽然居民不多,可一到逢圩就热闹非常,历史上曾有过三省十八县 客商云集的万人集市。到了1963年,芙蓉镇上称得上生意兴隆的可以 说是本镇胡玉音开设的米豆腐摊子。胡玉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女 子,人称“芙蓉姐子”,人长得秀美动人,加之待客热情,性情柔顺,食 具又干净,米豆腐量头足,作料香辣,她的摊子面前总是客来客往不断 线。她的米豆腐摊子有几个老主顾是每圩必到的。首先是粮站主任谷燕 山,40多岁的南下干部,是个鳏夫。为了成全胡玉音的小生意每圩从 粮站打米厂卖给她碎米谷头子60斤。再一个是党支部黎满庚,30来 岁,转业军人,曾是玉音情投意合的少年情郎,因玉音出身不好只能做 她的干哥。他吃米豆腐,无形中印证了摊子的合法性。还有一个是镇上 有名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专吃白食。每逢开展什么运动,必定跑红 一阵,胡玉音自然招惹不起。还有一个怪人外号“秦癫子”的,真名秦 书田,原是本县歌舞团的编导,后划为右派被开除回乡生产。他总是等 客人少的时刻来吃米豆腐,嘴里还哼着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曲子。新 近,镇上饮食店来了位女经理李国香,今年32岁,尚未成家。这位全 县商业战线以批资本主义出名的女将有个当县委财贸书记的舅舅杨民 高。她气不过胡玉音容貌好、生意隆,认定那米豆腐摊子是镇上唯一能 和她争一高下的潜在威胁,加之在向谷燕山求爱时碰了壁,更是怀恨在 心,暗中开始了她的“政治调查”。1964年春天,胡玉音夫妇紧吃苦做, 抓死抓活,盖了一栋新楼屋。这时,恰逢李国香带领县委社教工作组进 驻芙蓉镇,住在王秋赦吊脚楼搞“扎根串联”。运动开始了,胡玉音因 起了新楼屋而成了清算的活靶子,被迫撤了米豆腐摊子; 谷燕山被以 “丧失阶级立场,盗卖国库粮食”的罪名停职反省;黎满庚在“你死我 活”的压力下交出了玉音请他代为保管的钱;秦书田被批斗,当众下跪。 胡玉音在外避了一阵风头回来时,等待着她的是一顶新富农的帽子和 丈夫黎桂桂的新坟。镇上的人都避开她,黑暗中只有秦癫子为她唱着 《女歌堂》的曲子。“四清”结束后,芙蓉镇从“资本主义的黑窝子”变 成了一座“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街上贴满了同一规格、同一号字体 的标语、对联。街容革命化,人际关系亦革命化。原先“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乡风民俗,变为“人人防我,我防人人”的关系,一时风声 鹤唳,草木皆兵。李国香大红大紫,当上公社书记;新近入党的王秋赦 扶摇直上,担任了本镇大队党支部书记;秦书田、胡玉音被规定每天清 早打扫青石板街……但历史似乎要捉弄所有的人,一场更为迅猛的大 运动铺天盖地而来。以整人为乐事的李国香被外地来点火串联的红卫 兵小将揪出,挂上破鞋黑牌与“黑五类”们一起游行示众,并被逼迫手 脚并用,像一条狗似地爬行。王秋赦耀武扬威,成了“三忠于”、“四无 限”的领头人,竟也批判起李国香、杨民高来。谷燕山靠边站,成天 “醉眼看世人”,一次与受良心谴责的黎满庚喝干了一坛酒,醉得晕天倒 地,歪在青石板街,叫骂不已。1968年底,李国香政治派属问题搞清 楚了,又当上了公社革委会主任。王秋赦悔之莫及,又转过身来与之狼 狈为奸。而秦书田和胡玉音一起扫街不觉也已两、三年了,二人患难中 相濡以沫,渐渐地相爱了。胡玉音怀上了秦书田的孩子,谷燕山在他俩 偷偷结婚之夜,来讨喜酒喝。夫妻俩热泪涟涟双双跪在谷燕山面前磕了 头。酒过之后,夫妻二人轻轻唱起《轿伕歌》。这对“黑夫妻”因为让 真正的“狗男女”(王、李)吃了苦头,再次成为运动的活靶子,成为 “反革命犯罪典型”。秦被判刑10年,胡被判刑3年,因有身孕,监外 执行。许多人偷偷躲在黑角落泪,其中就有黎满庚和他的女人。宣判台 上的两人却态度顽固,都没有哭,挺着腰身,不肯低头。他们用眼睛鼓 励着对方:“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放心。芙蓉镇上多的还 是好人。总会熬得下去的,为了我们的后人。”就在大劫大难的年月,孤 苦无依的胡玉音分娩时险些死于难产,幸亏谷燕山闻声赶去,不怕受牵 联,及时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抢救,母子才转危为安。谷燕山虽为此受到 “停止组织生活的处分”,但他仍勇敢地肩负起作为临时丈夫和父亲的 责任。吊脚楼终于倒塌了。到了1976年“三中全会”疏通了河道。负 责落实全县冤假错案平反昭雪的李国香,在地委副书记兼县委书记的 舅舅杨民高的启发下开了窍,亲自为胡玉音夫妻去帽平反。为此气坏了 当镇长的王秋赦。秦书田被放了出来,3天赶了一千多里路,终于回到 了妻子儿子身边。1979年,芙蓉镇又出现了勃勃生机,商贩云集,蔚 为壮观。谷燕山当了镇委书记,忙着治理芙蓉河;秦书田当上了县文化 馆副馆长,又忙着“采风”;胡玉音成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黎满 庚官复原职。而王秋赦则真的疯了,前襟上挂满了像章,声音凄凉地喊 着: “千万不要忘记啊——”、“文化大革命,五六年又来一次啊——”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啊——”,像鬼魂幽灵徘徊在芙蓉镇。的确,如今 哪座城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 尾音。
        作品鉴赏 中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作者从生活的春 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 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 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 “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二三十年对社会、 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乡土浓厚的爱 恋情怀。作者几乎调动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在短短十五六万字的篇 幅中压缩进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从1963年至1979年 间四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 农村经济复苏时期、“四清”运动时期、 “文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如此风云多变的大动荡年 月,作者让生旦净丑、红脸白脸、花头黑头在历史舞台上一一亮相,演 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芙蓉镇》滥觞于作者家乡一个年 轻寡妇的真实故事,作者由此扩展生发,将久蓄于心的、富有典型意义 的风俗民情熔于一炉,使作品流贯着强烈的客观生活实感,几乎找不出 刀切斧凿之痕,写得美、奇、真。的确,《芙蓉镇》以它那散发着浓郁 泥土香气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作者并不想有意识地炫耀 这一点。他写古今新旧风俗,力求在流动变易中蕴入咀嚼不尽的社会内 容:“革命”和“造反”换来的市场萧条;“阶级斗争”带来的人际关系 的冷漠戒备;“三忠于四无限”的背后,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 古风旧俗常常演化为“新风”恶俗,政治风俗化,风俗政治化,种种虚 伪倒退的性质不言自明。这些充满意味的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 的、独特的氛围和环境,青石板街的故事贯穿始终:经济生活的兴衰, 政治风云的变幻,人际关系的疏密,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在这 里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单是镇上“圩期”的变化,便是百姓们生活情 状的一个标志。芙蓉镇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后来打击 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圩期一改再改,变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 到了小说开篇的60年代初期,为复苏元气大伤的农村经济,半月圩又 改为五天圩。到了十年浩劫,圩场形同虚设,无圩无人。党的三中全会 之后,圩期又是“一月三旬,每旬一六”。作者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意 义的年景作为舞台布局,以小山镇青石板街作为中心场地,将俏丽善良 的“芙蓉姐”胡玉音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耿直义气的“北方 大兵”谷燕山、矫情阴毒的“政治女将”李国香、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 大队书记黎满庚、馋懒顽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佯装癫狂的“铁帽 右派”秦书田等。这些人物写得个个血肉饱满,各具特色,其命运相互 关联、旋转交错,组成一个不断在变迁的“小社会”,而其中正隐现了 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之聚散沉浮。这种以人物塑造统帅故事情节的构 思方式,不落俗套,被誉为是“土的生活,洋的写法”。小说结构精湛 独到,其情节只是围绕人物性格展开,表现在叙述的内在线索上,并不 具体交代某一事件的始末,各个场景在时间顺序上也并不紧密相衔。作 者将胡玉音及与之相关的一组人物作为主体骨架,以其间发生的社会 事件为实际材料,构筑小说。并在整体的顺叙中,间以少许补叙,将人 物命运单线或复线交替写来,剪裁配置既突出重点又疏密有致。作者给 人物“立小传”的手法使人想起《水浒》;而“小社会”的完整构筑,又 使人想起《红楼梦》之“荣国府”、《阿Q正传》之“未庄”,整块整块 的叙述又使人想起巴尔扎克。这种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写法,在中国 小说史上几乎没有先例,它既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又是一次大突破。 《芙蓉镇》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绝非偶然。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