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果《惑》赏析

2024-09-06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思果《惑》原文

    正如台湾学者李丰楙在评析《惑》时所指出,这篇散文旨在“议论人性中最为困惑的特性之一:迷惑”。这是抽象而且普遍存在的,俗夫才子皆未能免。一旦迷惑,即入大沼泽,难以脱身。多数身陷其中尚顾自把玩沼泽泥水,却未意识到往往灭顶而没,甚至悲剧竟不再让他呼吸。正是由于“迷惑”这一人性特点太过抽象,作者便以“我”对麂眼的迷惑和迷惑的幻灭作切入点,以使自己获得独特感受的事例作引子:曾经“晶莹美丽”的麂眼,在碟中于第二天便“干瘪了,那分晶莹已经没有了”。在时间的冲洗和环境的限制下,曾经的美丽消失殆尽,带来的只是幻灭——“我很失望”。这一平常事件,具体形象地解释了“迷惑”,因此读者可以由此种心态去揣摩体味抽象的“惑”。

然则“惑”作为人性特性之一,具体表现千差万别。王尔德曾说:“除了诱惑之外,我什么都能抵抗。”人生却又充满诱惑。因而,生活中的各种“惑”在所难免,其中爱是最基本的诱惑。梁实秋尝言,“爱根不除,便不能抵抗诱惑”,但“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肉身自然就有情爱”。于是,作者就从情爱中的男女之恋入手,以为“最厉害的惑是男女”,“从古到今,也不知有多少情死的事”。他谈到歌德、狄更司变惑为动力创作小说,前者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触动许多少年男女读者的心弦以致有人仿效自杀,后者帮助考勃菲尔从迷惑中走出婚姻,然而为时已晚。诗人徐志摩也毫不迟疑地变文学现象为生活现实,婚后“承认了他的失望”,毕竟“浪漫的梦经不起打击”。徐志摩为了生计整天忙碌奔波,年纪轻轻死于非命。英国诗人雪莱则比他更浪漫、天真,两次“惑”带给他的仍是死亡的泥沼。也许,真的是“诗人有这些事原不足为奇”?

另一种幻灭便是在时间的洗刷下,曾经美丽晶莹的麂眼干瘪了,让当事人于干瘪中失去一度的迷狂。毛姆小说的主人公便因此在一段狂热后归于冷静,做了理性的主人。时过境迁,一度的热情会随时间流走,取而代之的是理性。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男女之惑大抵如此,然而有时也有“说不出道理”的。“我”的已婚亲戚深知迷恋的女子并不美,也许他们迷恋的并不是对方的美貌,而是其他因素。他们能发现对方身上的每一处优点,优点诱惑了他们。爱德华八世不仅被辛浦森太太所惑,连国王也不做了。男女之惑虽有说不出原因者,却也魔力极大。“这是人在迷惑中的信心”,这种信心徒使人相信双方是天下最美之结合,结局如雪莱者又有多少!这种无可解说无法阻止的惑让当事人抛弃一切外在因素,只执着于内心,古之智者说的无数箴言几乎没有用处,于是“聪明的人越糊涂”。

梁实秋认为:“诱惑大概是来自外界,其实也常起自内心。”男女之惑作为一种狂热,主要是起自内心的。所以,明察秋毫,不要踏进泥沼,是避免悲剧的方法。明知诱惑已至,就努力熄灭内心的火焰,“杀死那点愿望”。这种杀身成仁的大智大勇是战胜自我,用理性将自己从泥沼中救出,从“惑”的羁绊中解脱。这种自我拯救击败人生中“惑”的方法,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