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赏析

2018-07-25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点击进入: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原文

     读书这个题目,早已是老生常谈。书籍是人类通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读书可以怡情养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读书还可以“学而优则仕”,……但是,读书必须勤奋刻苦,读书人必须“头悬梁”、“锥刺股”,如此这般古已有之,见惯不怪。总而言之,“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来说去,离不开一个“苦”字,非“苦”则读不成书!

林语堂却不作如是观,因为“用锥刺股或用婢叫醒,无论做到什么程度,决不能使他得到什么益处。这种人已完全丧失了读书快乐的感觉。凡是有所成就的读书人决不懂什么叫做 ‘勤研’或‘苦读’,他们只知道爱好一本书,而不知其然的读下去。”他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大谈其读书的乐趣,甚至主张,读书就是快乐,不快乐就不读书,“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最适宜的阅读方式就是须出于写意”,“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这才算是真正的“读书的艺术”。

高兴就读,不高兴就不读。这种读书的方法,看起来似乎是降低了对于读书的要求,实际上却是提高了要求。这个提高,是对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的。对于作者,要求他写出更好的书,读者读起来才可能高兴,才可能爱不释手; 而对于读者,则要求他有更高的理解能力与欣赏水准,否则再好的书,他也高兴不起来。所以,读书要读好书,读世所公认并经过时间筛选的好书。

那末,读书的乐趣在哪里呢? “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旅行。”

世上的事情,功到自然成。“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抱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书,急功近利,或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林语堂认为读书的唯一目标,是宋朝苏东坡的好友诗人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人如读书即会有风韵,富风味”。

读书的关键在哪里呢? 林语堂认为 “味道乃是读书的关键”,“最合卫生的吃食方法终是择其所嗜而吃,方能保证其必然消化。读书也和吃食相同。”所以“一个教师决不能强迫他的学生去读他们所不爱好的读物,而做父母的,也不能强迫子女吃他们不喜欢吃的东西”。

林语堂似乎在强调读书出于天性,其实,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都是先天生成的。所以,林语堂接着又补充说:“我们的智能兴趣是如同树木一般的生长,如同河水一般的流向前去的,只要有汁液,树木必会生长;只要泉源不涸,河水必会长流;……”因此,“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 因为“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

最有益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 “自己去寻找所喜爱的作家,方是对读者有益的。这犹如一个人和一个女子一见生情,一切必都美满。”这是“因为两人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融洽,所以一切都能融会贯通”。

最佳的读书时间和地点在哪里呢? “一个人觉得想读书时,随时随地可读。”“即读书用不着相当的地点和时间。”

不过,在这篇散文里林语堂大谈而特谈的是读书的“艺术”,因为是谈“艺术”,内容虽然不乏真知灼见,终究还是附庸儒雅的,他自己也暗示文章的对象是“有所成就的读书人”,故而切不可简单地当作“读书指南”一类等闲视之,更不能甘冒东施效颦的风险去生搬硬套。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记住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话:“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然后,再来拜读林语堂的这篇大作《读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