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耘《丁香花下》赏析
黄秋耘《丁香花下》原文
一个人某种习惯的形成往往和他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件事有联系。一位步入黄昏的老人,常常坐在丁香花下沉思冥想。这种爱好当然不是偶然形成的,为什么他只爱丁香花而不是别的什么花,这里面肯定蕴含着个人的某些隐秘经历。这篇散文以给朋友讲故事的形式道出了作者年青时候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文章一开始叙述了“我”在北京中山公园丁香花丛中消磨黄昏的情景。一位熟悉的朋友因为不止一次地在这儿碰到“我”,发现了“我”对丁香花的不同寻常的感情,凭着老朋友之间的亲切和随便,他机智地从“我”那儿套话。而步入生命晚年的“我”,也愿意让朋友来分享自己美好而纯洁的回忆,于是开始叙述起四十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虽然是年代久远的往事,然而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和完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了伤,躲进一户人家。一位文静的姑娘搭救了“我”,不仅替“我”包扎伤口,还细心地要“我”换下血衣,以免被警察认出。这是故事的第一部分。作者交代了他和那位姑娘在非常情况下的认识,描写了这位姑娘见义勇为、对爱国学生的关心体贴之情。她“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还“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通过这些细节描绘,一个善良而有正义感的少女形象脱颖而出。尤其是她执意要“我”换上她大哥衣服的一番话,更是形象地反映了她性格中的细心和深明大义。
接下来是故事的第二部分,即丁香花下“还衣”的一幕。“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 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着几分感慨,几多喜悦? “我”满怀激动地感谢她的帮忙,而她却回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在两人互相交还衣服的一系列对话中,隐含着思想的交流与共鸣。姑娘敬佩“我”爱国的勇敢冲动,对志士的鲜血充满感情。而她自己,又是冒着风险掩护爱国学生。在血腥镇压的恐怖气氛里,连大人都感到害怕,而一个高中女学生,却表现出无比的胆量和勇气,这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然而,短暂的会面很快就要结束。萍水相逢,又要匆匆离别。而两个年轻人,由于共同的思想、相互的敬佩已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萌芽,这是一种美好而纯真的情谊,是在患难中结下的。临别之际,她“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依依惜别,而“我”,望着她消失在紫丁香花丛里的身影,真想上去和她多说几句话。可是,想到自己的危险处境,“我”不得不痛苦地克制住。严酷的环境使两颗年轻的心不得不分离,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温柔的回忆。
事情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但她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经久而深刻的。丁香花下的会面和离别已经深深刻在当年那位大学生、如今是老人的作者心上。丁香花在作者眼里,已不仅仅是一种花,而是一种能够唤起他美好回忆的象征物。每当他看到丁香花,闻到丁香花的香味,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年青时所经历的那件事、所认识的那位姑娘。他对丁香花的特殊感情是因为在丁香花丛中曾有过美好而动人的一幕。就是在丁香花下,作者曾感受过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正是反映了他对人世间最为宝贵的情谊的珍视。
黄秋耘是一位感情丰富、气质敏感的作家。《丁香花下》是一篇抒情的叙事散文,艺术风格如同文章的题目,淡雅、温柔且带有淡淡的感伤色彩。在这篇散文里,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都极为生动。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深化了文章的内涵。真挚的感情是整篇文章的基调,作者真挚地袒露自己的情怀,读者也被这种感情打动。文章的最后部分那位老先生的感慨实际上也是读者的感慨。至于说像作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那其实是点出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正是这种与常人不同的性格,才使作者对生活、对所经历过的人生充满了强烈的感情。
(施国英)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