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赏析

2023-11-10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原文

    日常生活中,对于经常做的事和天天见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习以为常,所以不假思索地自动去做,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惯性动作中失去了对事物的感受和知觉。(例如,窗子,就是被熟视无睹的。) 艺术的目的却恰恰相反。“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施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因此,让熟悉的对象“陌生化”,确是一个唤起新鲜的审美感受,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的较好方法。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就不仅“恢复”了对窗子的“感觉”,而且通过它,感觉到了人类文明的变迁。这样的抒情散文,人们自然有兴趣读的。

作者两度跃出习惯性思维的轨道,发人之所未见,产生了新鲜独特、打动读者的魅力。

首先,文章突入了一般注意力的“死角”、“盲点”。打开窗子,沐浴着阳光和空气时,人们的赞美历来非常自然地奉献给春天,而窗子,仅仅是工具而已,一经打开,随即被撇到一边。作者却不然。他置妖娆春光于不顾,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春天,是从窗口走近了我们的”。对室内的人来说,没有窗口,就没有春天,因此它值得重视和考察。

其次,作者的考察,没有仅仅停留在窗子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而是气势宏大地把窗子置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去认识,从而又一次别开生面地发现:“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这是不是在故作惊人之谈呢? 一点也不。文章思路清晰地以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一条时光之线贯串,展示了窗子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轨迹。

爱斯基摩人的冰房、过去鄂伦春人的“神仙柱”,虽然和山顶洞人的“半截坑”房相隔遥远的岁月 ,但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都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尚未照及的结果。

随着窗子的开凿,阳光朗照,伴随着温暖;空气流通,有如繁忙的港口。人类在房内,也不会隔断与社会和自然的联系,可以干更多的事,有更多的可能寻求和发展文明,而不必让时光白白地销蚀在黑暗中。

今天,窗子的地位,已经从房子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变为宏伟的高层建筑的“最鲜明的象征”; 今天,青山、柳色、小燕……种种充满喜悦的美感,人们往往借助于窗口这个审美点获得……这些,不也正是文明的“扩大”吗?

而明天呢? 文明的发展依然与窗子同在。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室内光线的窗子,会阻隔天敌却送进芬香和养分的窗子,会隔断噪音却通过琴声的窗子……那种种诱人的窗子,正是诱人的文明的征兆。难怪作者最后要情不自禁地喊出“打开窗子吧!”

文章首尾呼应,情绪圆满。而且,照应得很巧妙,开头是实写,开窗迎春;结尾,却是实中有虚,此时的窗子,已不单是和自然沟通的渠道,而且是心灵意义上的“窗子”了,开窗“迎接一个新的世纪”,是文明人对更高文明的渴求了。

文章的思路、层次都十分清楚,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篇说明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它以坚实明晰的逻辑思维为骨,却以形象化的画面感为肉,相辅相成为出色的抒情散文。它有新见,有知识,有趣味,有真情,让人喜欢。

文字特色是: 简洁素朴,准确传神。比喻亦很精彩。

一篇千字散文,胜任了借窗口见人类文明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重担,实属不易。这来源于作者的出新之意,来源于丰富的学识,也来源于精心构思。尺幅之间,变熟知无知为新知新见,这已是为文的佳境了。(金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