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谈校对》赏析
黄裳《谈校对》原文
散文领域真个是无限的广阔高远。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 蝇之微,事无论巨细,人不分贵贱,都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都蕴含着深入开掘的价值。《谈校对》在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独辟蹊径的出新精神。专门为“校对” 这个微不足道的职业而做的文章,过去似乎还没有见到过。现在拜读了,而且被吸引了,足见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执着坚持的“到处有生活” 的观点并没有错。到处有生活,就到处有文章可做,大可不必万众一心去写“重大”、“伟大”题材。吃亏在于“我们这么多年放弃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勉强去写不熟悉的题材。”(巴金语)黄裳从自己最熟悉,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生活中选取题材,所以写来真切动人,游刃有余。
文章系有感而发之作。对报刊校对工作的差错有人提出了批评,这无疑是正确的,作者并没有什么异议。他的思路由事及人,想及校对人的艰辛,涌起了“敬意”和“深深的怀念”。就好像闸门由别人打开,奔腾而出的,是自己难以忘怀、郁积于心的情愫,当然要一吐而快了。
作者以校对工作把“我”和“老校对”们联系起来,一同放回那逝去的年代里抒写。回首的,是不堪回首的往事,留下的,是特殊时期的心灵扭曲史。而正因了这痛苦和磨难,才更能映衬出老校对们的辛劳、聪明、正直和善良,打动我们的艺术力量就源于此。
黄裳是一位老报人、著名作家,倘若没有人为的打击,是不可能了解校对工作的。他两次被贬,方有机会亲处低层,有切身体验,也才有了今天《谈校对》这篇情意真切的文字。“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降级至校对组后,体察到,把校对工作“排在最低一档”的“传统”的等级观念是荒谬的。这不仅是因为校对在一旦报纸出错时有“首先被记起查问”的极大风险,还在于“很大一部分差错是由原稿造成的”,代人受过,岂不冤哉?有他亲历的事实为证——“钤”、“铃”之辨是也。其实,校对同志的知识是很渊博的,与他们相比,作家感到自己简直成了“白字大王”; 校对同志是非常聪明的,不但辨识得出各种“名家”手稿,而且能改错,能准确地猜测出“天书”。这第一次不过半年的校对生活,以作者一次偶然疏忽而被罚到“乡下种稻”而告终,但他对校对同志的认识和敬佩,却还刚刚开始。第二次当校对,是浩劫之初,形势更令人惶惶不安,“校对组里危机四伏,不知何时就会出一个不知怎样的‘错’”,“我”终于承受不了这巨大的精神压力,申请去干体力活,而且竟然觉得“摆弄几百公斤的卷筒纸,比起捉住那些比碎米屑还小的密密麻麻的黑字要轻松得多”。他离开了是非之地,老校对们却还在那里,他们的命运,会比“我”更好些吗?当作者自称“我也真正懂得了校对工作的伟大与艰巨”时,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只有当终于有一天,一位老校对竟在其签发的一条“戏目广告”中出了“大错误”,被罚来体力劳动与“我”相见时,这“伟大”与“艰巨”的涵义才被真正揭示:“伟大”在于随时可能蒙难,“艰巨”在于难以解脱的心理紧张。你看,校对同志虽然渊博、聪明、认真,却总是以“错误” 结束工作,不可敬兼可怜吗?
文章是夹叙夹议写成的。叙述时,不紧不慢,有条不紊;议论时,也不声色俱厉地猛烈谴责那些连读者都深恶痛绝的现象,因此文章的风格显得平和冲淡、轻松潇洒,主题含而不露。表面上,作者通过自己的体验,赞美了校对们的辛劳和不易,但这并非主题。《谈校对》以小见大,借我和校对们的命运,鞭笞那荒谬的、不公平的岁月,揭露那扭曲人的现实和压迫人、伤害人的行径,才是主旨所在。正如“大智若愚”一样,此文大愤若平、大怒不冲,决不是健忘所致,而是作者“曾经沧海”锤炼出的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表现,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境界。同时,这样写也是留有联想余地,以勾起读者深思以自明事理的巧妙艺术处理。不是吗?当读到最后一句“哈哈地笑起来”时,那尴尬,那悲愤,谁都可以品味出。“欲哭无泪”,其悲更甚啊!
(金志华)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