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赏析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原文
在熙攘喧闹的世界上,唯有音乐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每当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或约翰·施特劳斯的 《蓝色多瑙河》,听到德伏夏克的《在大自然中》或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都能使人得到一种新鲜的感受。
同样的感受,还可以从油画作品中获得。尤其是那种展现大自然风光的油画,例如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的《麦田》、俄罗斯画家希什金的《林中之路》,等等,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谧静安宁的气氛,足可以使人陶醉。
出乎意料的是,在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同样可以感受到迷人的大自然的气息,感受到音乐与绘画的灵性。然而,徐志摩说得更加美妙,他说:“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图画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
这“神味”在哪里?“……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大千世界,变幻莫测。人生在世,忧患与生俱来。谁没有痛苦?谁没有烦恼? 谁没有倒运的时候? “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 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然而,徐志摩的答案是:“但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为匡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原来,“悟性”就在我们的“脚下”!
原来,徐志摩并非是某些书本上所说的那一类“颓废消极”的作家!
徐志摩自述在康桥的那一段生活“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但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因为“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和皇帝,是人类的救世主。遗憾的是,人类文明的发达,却不是回归自然,而恰恰是远离自然。不幸的是,现代人在不断“异化”——“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但是,“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 能生存吗?” 于是,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统统成了全人类的重大课题! 而且,政治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些人类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的迫切性与危机性,因此,“热线”代替“冷战”,“对话”代替“抗争”,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一阵的“旅游热”、“寻根热”,并且,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凭吊历史的古迹或欣赏一般的风景名胜,而是日益向往于美洲维多利亚的大瀑布或湘西张家界的原始大森林! 更有甚者,“裸泳”在当今的西方世界风行一时,大自然所造就的人类自身不都是光着屁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
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既不用重彩浓墨去描写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的光辉荣耀的校史与典雅端庄的校园建筑,也不是喋喋不休地叙述剑桥大学的学者名流或专家教授,而是尽情任性地放纵自己的笔墨驰骋游荡于剑桥大学校园的剑河以及剑河两岸的湖光山色,“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散文贵在感情饱满、立意高远。感情饱满,可以使读者深受艺术感染;立意高远,可以使读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思维启迪。徐志摩是诗人,他在另一首题为《再别康桥》的新诗中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难看出,在徐志摩的诗文里,他对康桥的一片痴情溢于言表,委实憨态可掬,然而也正是这一片痴情
使得“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柯平凭)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