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匆离额济纳》赏析
范长江《匆离额济纳》原文
范长江是我国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他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作了一次壮观的“塞上行”。《匆离额济纳》就是这次旅行后记下的一个篇章,记载着作家初行戈壁中的所见所想。
他的所“见”,首先就是他们一行在“沙漠长征”中用作交通和运输工具的五只骆驼,因为它们与自己以前在北平和平绥线一带所看到的大不一样,所以大加赞美一番。它们“精神焕发,体格壮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寻常的高度”,“新长的秋毛,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舒展。”表面看来,作者只是对骆驼外表的赞美,或者是因它们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而产生强烈的好感;其实,在这里更主要的是赞扬那种“骆驼精神”。骆驼是一种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动物,其生命力极强。“骆驼本生于沙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种杂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驼峰可以耐饥,故能纵横大漠,独傲群兽”。它们索取的只是“各种杂草”,付出的却是自己的全部。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其发展、前进,正是依靠着这种“骆驼精神”;正当民族危亡的时刻,自然更需要发扬这种“骆驼精神”。
其次,作者所见到的就是广阔无垠的戈壁及其若干年代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戈壁之大,令他感叹“缩地无术”。在这辽阔的戈壁上,只是寸草不存的沙地,时常也会遇到“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不免给旅人带来空虚之感。尽管如此,在作者的笔下时间与空间的跳跃,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构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身处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作者遥想“假如回到若干万万年以前,戈壁正是碧蓝海底的平沙”,“我们如果坐在探海器里,……隔着玻璃我们可以和许多水栖动物见面”,这将是何等多彩的景象,何等美妙的境界。然而,现在沧海已成荒漠,所余的只有极少的古海征候了。虽然作者不无遗憾地叹惜“迟生了若干万万年”,未能见到此情此景。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既是大自然的造化,又是人生之规律。不是吗?请看“……黄沙广漠,即为此漠上英雄白骨之陈列所。过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在这里,或多或少透出一股悲凉之气,但谁能说这不是人类生存之规律呢?
再来看作者之所“想”,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其在文中的表现就是夹叙夹议,针砭时弊。
借月抒怀,是古今文人惯用的艺术手法,范长江在作品中也写到了月亮和星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在沙漠露宿的夜晚,他“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感觉到“她们的态度非常温和活泼”,便马上联想到人类社会与之形成的极大反差。他强烈地抨击着当时那个不平等的世界,揭露帝国主义和法西斯分子“民族压迫民族,阶级压迫阶级”的惨无人道的行径,指出他们完全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他借助月亮和星光的想法:“人类正当的生活期,应该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类的享受”,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深远广博的情怀。
范长江是一位忧国忧民、感情沉挚的知识分子。面对中国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和黑暗现实,他时刻都在思考着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就是在茫茫戈壁的旅行途中,他还以他们一行四人“这一小队的构成”,幻化出国家政治原理,乍看突然,其实有理,作者认为,在政治民主的国家,人民应享有对于国家的“制裁权和言论自由权”。而现实却深深刺痛着作者,激愤着作者。在他看来,在当时那个专制主义制度下,统治者“自私自利,恃势横行,完全违反民众利益”,这是非常危险的。他十分清醒地指出:“人民没有政权的国家,前途不会光明的。”表现了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因此,他认为:“言论自由,在复杂的国家情形下,是让各方面的人民表示其各自意见的最好方法”。作者的这些思想和见解,有如在时代进行曲中奏出的一个深沉而有力的音符。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