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宣《长相忆》赏析
杜宣的《长相忆》原文
杜宣的《长相忆》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叙事性散文。文章记叙了童年时期一段难忘的回忆,塑造了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烈士“薛老师”的光辉形象,抒发了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童年的生活经验往往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作者的童年正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前后,这段中国现代史上风云突变的岁月更是给作者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能深刻地感觉到它。”因此,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理解的深化,作者童年的记忆不仅没有因“年华的消逝而湮没”,相反却变得“愈来愈深刻”。
散文写人叙事不同于小说,一般没有完整详尽的情节,而只是选取某些生活的场面或场景。这篇作品主要写了两个场面:一是“薛老师的到来”;二是“送薛老师上船”。作品通过这两个场面刻画了共产党员薛老师的形象。
当时,蒋介石正在对苏区进行“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城。晚上,薛老师突然来到了“我”家。他“面容憔悴”,“穿了一件油污尘染的官纱长衫”,而在长衫里连小褂都没有,和作者往日见到的那个“戴着眼镜,留着长头发,健壮倔强的形象”截然不同。这个肖像描写暗示薛老师为躲避反动军队的追捕,已历尽艰辛。
然而,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薛老师依然保持着往日的乐观和幽默,还是“摸着我的头笑嘻嘻地”打招呼。当“父亲”对薛老师的安危表示担忧时,薛老师却“带笑地”说:“阎王那里都去过好几趟了,他都不敢收留我,这儿怕什么?”这番话冲淡了“父亲”紧张的情绪。
如果说,“薛老师到来”这一场面突出的是薛老师乐观幽默的一面,那么,“送薛老师上船”则表现了人物机智勇敢的一面。
作者先陪薛老师上街吃饭。走到一家小饭馆,“我”正要进去,薛老师“把我拖住了”,原来里面挤满了反动派的士兵。两人走过两三家饭馆,都是如此,一直走到一家大馆子,里面没有什么客人,“薛老师认为满意了,才坐下来”。当“我”买来船票时,薛老师听说是“怡和公司”船表示认可。他向“我”解释:招商局的船由反动派控制,船上特务横行;“怡和公司”是外商所办,比较安全。在与敌人长期周旋斗争中,薛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的经验,处处都显得十分细心而机警。
“上船”的一幕十分紧张。码头上,军警密布,一个个荷枪实弹,如同凶神恶煞。薛老师“把脚步放慢,把船票往我手里一塞”,“向我挤了一下眼睛”,轻轻地嘱咐“我”不要慌张,一切由他来应付。当一个士兵拦住他们,要薛老师亮出“护照”时,薛老师却“不慌不忙”地说自己是来送侄子到上海考学的。“我”也顺着薛老师的话,喊:“叔叔,快点呀,船就要开了。”说着就和薛老师一起挤进了闸门。薛老师上了船,很快就消失在人群之中。
这篇作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方式,从回忆入笔,引入对往日岁月的追忆。文章末尾,又回到现实,表现了对革命前辈的思念。作品还用插叙的方式,简述了薛老师在大革命中宣传革命,鼓动群众的情景;叙述了薛老师被敌人抓住后英勇不屈的精神;交代了薛老师曾经担任全国苏维埃总工会总书记的身份。作品通过这种结构方式,弥补了记述单一场面的不足,完整而又立体地塑造了革命先烈薛老师的光辉形象。
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也是这篇作品的显著特点。文章开始的四个段落,在交代时代背景,引入回忆的同时,倾注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渗透了作者对共产党人的景仰和关注之情。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倾诉了心中长久以来对革命先辈们的怀念之情。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