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洱海一枝春——云南抒情之二》赏析二

2018-09-30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曹靖华《洱海一枝春——云南抒情之二》原文


      曹靖华《洱海一枝春——云南抒情之二》赏析

     1962年1月,我国北方还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而南方的云南省却早已春意盎然,百花争艳。长期在北方工作的作者到云南访问,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接连写了《云南抒情》一组三篇优美的散文,本篇即为其中之二。

《洱海一枝春》是一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佳作。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在布局谋篇上并不单纯以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转移为线索,而是随着感情跳动的脉络,把几个方面的场景不露痕迹地组接在一起,具体说来是:①“大理好”——先声夺人,总写大理美景。②神话之乡处处皆神话——使作品增添一份历史纵深感,把人们引入迷离恍惚的神话世界。③插叙临别晚会——由天上落到人间,从景物观赏到感情交流,强化了温暖的人情味。④细写“大理风”和“大理花”——扣住大理的主要景观和地域特色,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⑤顺流而下地点出“洱海一枝春”——对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寄予殷切的期望。面对如此缤纷多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作者的行文有张有弛,或简或繁,显得活泼而自然,同时,作者常用一些小的段落,巧妙地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刚才还是晚会主人在发言,提到将用“下关风”作乐队,在“洱海月、苍山雪的清辉交映中,翩翩起舞”,欢迎作者一行再来云南访问。正当读者为主人的热情好客所感动时,冷不防作者另起一行写道:

风花雪月……

多数读者准会不明所以,再读下去,才知道这原来是巧妙的过渡,是为底下细写“大理风”、“大理花”作铺垫。像这样针脚之绵密,结构之别具匠心,不能不令人叹服。

以上五个部分,各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这里只能简单地作些评述。文章开头用“大理好”三字领起全文,突兀醒目,气势不凡。接着就用“梳妆镜”喻洱海,以“十九位仙女”喻“苍山十九峰”,回环往复,层层递进,把大理这个人间仙境渲染得尽态极妍。第二部分写大理神话传说较为朴实,但也正因为朴实无华,不像某些散文作家那样硬要发掘神话传说的内涵,或是简单地来一番古今对照和比附,所以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第三部分写临别晚会,作者采用遗貌取神的办法,亦即人们的身份外貌、衣着动作一概略去不提,单单挑出几番富于诗意和形象的对话来写,从而使这些热情好客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耳畔,不用说,这是相当巧妙的写法。当然,这些对话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并非原模原样,照搬照录,但由于它们和全篇浓郁的诗意、优美的情调相合拍,所以读来只觉得恰到好处,毫无生硬雕琢之嫌。第四部分细写大理的风和花,这部分描绘淋漓酣畅,语言摇曳多姿,其中既有对“下关风”穷本溯源的实在的描绘,又有用孙悟空、火焰山形容茶花的空灵的抒发。再看句式,既有“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这样整齐鲜活的对偶句,又有一连串用“岂但”开头的强烈的排比句,把作者内心的情思展示得神完意足。最后写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作者仅用“洱海一枝春”作比喻,略作点染,并不另费笔墨,多方铺陈。这样写的好处是以少胜多,以虚驭实,同时又能与前面描写茶花、杜鹃等大段文字相衔接相辉映,进而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