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蟹者说》

2023-05-04 可可诗词网-随笔小品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一年容易又秋风”。望着阶前悦目的黄花,我想起那句“对菊持螯”的古话,蓦然触动了乡思。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而兴“莼鲈之思”,想起了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遂命驾东归。鲈鱼脍,常见于古代诗文,名气很大,该是上好的佳肴,但菰菜却没有什么味道,莼羹也未见得怎样的鲜美。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

河蟹咸水里生,淡水里长,一生两度回游于河海之间。我的家乡地近海口,处于九河下稍,向来是河蟹生长的理想地带。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蟹的传说,有个红罗女的故事,凄楚动人。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河口有一个蟹王,背壳赛过大笸箩,螯上夹钳像农户用的木叉,目光灼灼如炬。每当星月不明的暗夜,便耀武扬威地出来伤人,成了乡间一害。这年秋天,村头来了一个身披红罗、手持双剑的卖艺女郎,说是能降魔伏怪。于是便和蟹王斗起法来。鏖战了三天三夜,女郎终因体力不支,被蟹王吞掉。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此后,连续数日大雾弥天,天晴后,人们发现蟹王死在岸边,从此妖怪就平息了。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据群众讲,至今螃蟹还很怕大雾,却是事实。老辈人口耳相传:道光年间,中秋节刚过,突然河里“刷刷刷”响成一片,螃蟹成群结队急急下海,顿时河面上黑鸦鸦一片,有的小渔船都被撞翻了。

螃蟹雅号“无肠公子”,又称“铁甲将军”。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诗人词客的笔下。有对它进行嘲骂的(当然是借物讽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也有加以赞美的:“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有些诗感喟身世,寄慨遥深:“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勃窣媻跚任涉波,黄泥出没尚横戈。也知觳觫元无罪,奈此樽前风味何!”有人把黄庭坚这两首诗比作《项羽本纪》,实属过誉;但指出诗人意在咏叹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也似有些道理。还有些诗借题发挥,咏怀抒愤。吾乡近代诗人于天墀,出于对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高俅式的恶棍的痛恨,乘着酒兴写下一首《捕蟹》七绝:“爬沙响处费工程,隔岸遥闻下簖声。毕竟世间无辣手,江湖多少尚横行!”人们从不同角度咏蟹寄怀,见仁见智,各具只眼。

但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对于蟹味的鲜美,古往今来,认识却是一致的。在现代国内外市场上,河蟹与海参、鲍鱼平起平坐,被誉为“水产三珍”。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很抬高它的位置。春秋时期的卓茂世,经常左手持螯,右手把酒,说是“真堪乐此一生”。后世还有个叫冯梦桢的,敬事紫柏大师,虔心奉佛。一天,两人同赴筵席。冯因贪食蟹鲜,痛遭师尊的棒喝,但终竟不改其馋。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午后复病,盖疟也。不知而啖鱼蟹,益为病魔之助矣。”即此亦足徵蟹味之鲜美。大诗人李白是很喜欢吃蟹的,他写过“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诗句。在曹雪芹笔下,连那个温文尔雅的苏州姑娘林黛玉,也还啧啧称赞“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哩!

不过,就我体察,蟹味美则美矣,但随着情况的不同,人们的感觉也时有差异。四十年来,我吃过无数次家乡的河蟹,而感到风味最美的是童年时在草原上野餐那一次。那年秋天,我随爸爸去草场割柴。河清云淡,草野苍茫,望去有江天寥廓之感。休息时,爸爸领我去沙河岸旁掏洞蟹。原以为洞中捉蟹,手到擒来,谁知这绝非易事。我刚把手探进去,就被双钳夹住,越躁动钳得越紧,疼得我叫了起来。爸爸告诫我:悄悄地挺着,别动。果然,慢慢地蟹钳松开了,但食指已经夹破。爸爸过来从洞中把螃蟹捉出,并作了示范:用拇指和中指紧紧掐住蟹壳后部,这样双螯就无所施其伎了;还教我把捉来的大蟹一个个用黄泥糊住,架在干柴枝上猛烧,然后摔掉泥壳,就露出一只只青里透红的肥蟹,吃起来鲜美极了。

后来学到了多种多样的捕蟹本领:摆迷魂阵,诱蟹就范;拦河挂索,迫蟹上岸;在秋粮黄熟的原野提灯照捕;驾一叶扁舟设饵垂钓;……无论哪种办法,都比掏洞捕捉轻巧得多。但说来奇怪,其风味总略逊一筹。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把这番道理推演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呢?

一九八二年中秋于沈阳友谊宾馆

(《柳荫絮语》)

赏析《捕蟹者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朴素、浅近而耐人寻味的哲理: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这哲理,来自作家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得到前人的启示。宋朝人王安石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游褒禅山记》里有一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临川先生的名言,成为不少人的警策,激励人们,不畏险阻,奋力登攀。当然,两相比较,也许过于简单化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出来,这“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更加贴近生活,人们更易于从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通过坚韧不拔的艰辛劳动,换取甘甜和欢乐。

这样一个哲理,不是作家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生活体验。童年时在草原上随爸爸掏洞蟹,手被蟹钳夹住,疼得叫起来,食指被夹破了。但,那捉来的蟹吃起来却鲜美极了,是40年来吃过的无数次河蟹中感到风味最美的一次。其他办法捕蟹,虽然都比掏洞捕捉来得轻巧,但吃起来,那风味总是略逊一筹。这就使作家想到:“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因而,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认识:“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

作品虽然意在揭示哲理,却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理论。整个作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读来津津有味。作品一开始就由乡思引出了蟹鲜,接着绘声绘色地写了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接下去又写了千百年来人们见仁见智,生动形象的咏蟹寄怀诗词,往下,写了历代文人雅士对蟹味鲜美的嗜好和称赞,再往下,写了作家自己的体察,最后揭示题旨。

读《捕蟹者说》,我们看到,作家文思泉涌,兴之所至,信手写来,随意挥洒。然而,整个作品却不松不散,浑然一体。通篇段段不离蟹,句句不离蟹。特别是三、四、五、六几个段落,以(虽然)——但是——不过——后来紧密衔接,天衣无缝。正是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那个说法。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