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日记(节选)》
三月七日(星期四)晴
早晨起来,一拉开门,就看见满山满野的白雪,太阳使它发出水晶的闪光,银样样的刺得人的眼睛几乎睁不开。原来昨夜下过雪了。在这生产运动开始的时候,有了这样的雪,真是令人高兴的事。“不过,今天我们恐怕不能工作。”有一位同志这样说。
刚吃早饭,我们第一组的组长雷加大声喊道:“同志们!抬大粪去啦!”我赶快把最后的一口小米吞下,放下碗,就跑出窑洞,看见同志们都各个从高高低低的窑洞出来了。李又然才起床,也出了他的窑洞,走下坡来。伙伕同志老汉昨夜把手切坏了,又没有柴,恐怕不能弄午饭。总务科凌光说要管理员宋真海赶快去买柴。雷加说:“不行,大家要去抬粪。”凌光说:“他不买柴,今天就没有午饭吃呀!”雷加背向着他,固执地说:“没有柴,你们昨天在干甚么的!同志,现在是生产呵!”凌光愣了一愣,随即笑道:“好罢,就让宋真海先抬两担之后,就去买柴吧。”于是大家一同走下一段山坡,到了民众剧团救亡室门前的平地。这儿堆着一大堆正在化雪的马粪,在太阳光下蒸发出一股触鼻的臭气。九个人是到齐了。但是工具太少,只三个筐子,两根杠子,只能做一担,一挑。我们要种的地一眼就看得见的,就在山脚下,但是要把大粪运到地里,还得要走几个之字拐的高坡。另外还有一块菜地,则须走一里多路。雷加主张先运五筐到菜地,抓起铲子铲了两筐挑起走了。王匡说,要去看菜地,就跟在他的筐子后面。宋真海和凌光抬了一筐运到地里之后,凌光就叫宋真海买柴去。剩下我们六个人抢着抬。我抓着杠子和民众剧团的一位同志抬了起来。大家都笑了。我想,也许我还是第一次参加生产,这么一下子扛起粪担,在他们看来,以为甚么好笑吧。担子其实不很重,下坡路倒也好走,我们跳跳蹦蹦的就下去了,只是拐弯的时候麻烦一点,我是抬前面的,常常要挺到了路的尽头,才能够拐弯,一不当心,就会跌下崖去。但是我也渐渐懂得了拐弯的技术,终于顺利的下坡来了。把粪倒在前一堆的旁边并排着,心里感到非常的舒服。上坡却就很累人,提起空筐子喘着气上到粪堆这里,已是满头大汗,别人就把筐子抓去了。当轮到我第二次的时候,到了坡下,忽然听见他们在顶上放出歌声:“我们在太行山上……!”真想和着他们唱起来。
抬粪最便宜的是刘白羽,他的个子高,长脚长手的,抬着那担子,仿佛一点不在乎,下坡他总是抬前面,那担子就平得多了。最有趣的是李又然,孩子似的抢着抓铲子,抓杠子,头发蓬乱地,一头就把筐子抬起来,魏伯拦着他说:“你没有吃早饭,少抬点,让我来抬罢。”
“不行!”他说,一手推开了他,就抬着跑了。
后来大家觉得这种抢法不对,于是分成三班(两个人一班),轮流抬。工具太少,这种抬法,时间究竟不经济,刘白羽主张拿一本书来,轮到谁休息的时候谁看。但是谁也没有动,因为要跑回去拿书,还得上个高坡。于是大家每逢自己休息的时候,就唱歌。望着山下正在化雪的广大平地,望着带子似的闪光的延河,望着环绕这广大平地的连绵不绝的土山,望着许多山头一队队卷入春耕浪潮的人影,望着那些山腰里无数万努力抗战事业的同志们居住的无数排窑洞,望着蔚蓝的天,望着红色的太阳,我们唱着歌,胸怀感到无边的广阔和浩荡。眼前的一切,都这么令人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地里已一排一排的摆了几十堆黑色的东西了。这是我们第一天工作的成绩。我想用充满宇宙的声音歌唱起来。
十二点钟收工了。还留下四筐子光景的粪。好,决定下次再抬吧!午饭时,听见雷加报告,在生产期间,每天每人发一个鸡蛋。大家都非常高兴。丁玲主张她们的轻劳动,养它个二百只鸡,找人来开点养鸡的小窑洞。
(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散文选》第6卷)
赏析这是作者写于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一篇日记,也可以看作是篇记实小品。这篇日记写得非常好,好在自然,不做作。因为写日记,是没有必要矫情做文的。自然,不做作,正合了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作品中的“生产”一词有特定含义。它是指毛泽东同志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号召党政军民开荒种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而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在党中央、毛泽东的领导下,延安开展的整风学习和大生产运动,奠定了夺取抗日斗争胜利的基础。这场运动的广泛、深入,从《生产日记》中可见一斑。
先看“生产”的情绪:一群舞文弄墨的作家、演员、干部要开荒种地,其中的困难是不少的,但大家争先恐后,毫不含糊,一声呼喊,全体出动。抬粪上山,并非轻而易举,但是他们满头大汗还要唱着歌儿;下坡走路是“跳跳蹦蹦”,谁也不肯少抬。看到劳动成绩,作者“心里感到非常的舒服”。文中写到了著名作家刘白羽、雷加、李又然、丁玲等,个个性格鲜明,朴实可爱,生动活泼。
再看整个延安的生活气氛:分工合作,亲切和谐。大家为了抗日的共同目的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他们有的干轻活,有的干重活,有的管伙食、总务,有的负责外出买柴,有的养鸡取蛋供大家享用……真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
三看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热烈、真诚。这是对大生产运动热烈拥护的最好反映。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如此热爱革命队伍的生活,实在令人感动。他用充满感情的笔,写白雪满山满野的延安高原山地的壮观;写劳动的火热场面;甚至连太阳光下马粪发出的臭气都让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写到大家劳动休息时,一边唱歌,一边“望着山下正在化雪的广大平地,望着带子似的闪光的延河,望着环绕这广大平地的连绵不绝的土山,望着许多山头一队队卷入春耕浪潮的人影,望着那些山腰里无数万努力抗战事业的同志们居住的无数排窑洞,望着蔚蓝的天,望着红色的太阳,我们唱着歌,胸怀感到无边的广阔和浩荡。”这是写大家的心情,更表现出作者的情绪。
这篇《生产日记》如此朴实、自然,热情生动,似乎在告诉我们,小品就应该这么写。
-
《圣琵琶》
[2019-05-14]
-
《卖油翁》
[2019-05-14]
-
《“随笔”与我们这个时代》
[2019-05-14]
-
《卤》
[2019-05-14]
-
《大处入手》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