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断藕之一》
——这一年我是几岁呢:十一?十二?我的姑母许还记得吧。
他们说,伊比我大四岁,那末伊该是十五或者十六了,在那一年。
如今我是连我当时的年纪也已忘却,在那时只听说伊比我年长四岁,我那渺茫的幻想就如得了多少的保障,深深地镌在记忆中,到如今还没有褪去微笑的颜色。我属牛,伊属鸡,据说肖数是相合的。你看,够多巧呀,这个合;我听了,真是——比我刚知道伊那小名儿时还要高兴。
我是跟祖母到姑母家去做客的,姑母的住所和伊家隔着一条河;虽然中间有桥并不碍事,可是要没有这条河,伊便成了我姑母家的近邻。不至于如现在生分!一说起来便是西岸开洋货铺家的英姑,好似两家的门口不就有桥,离的如何辽远。
倘若我站在姑母家的门口——就说是桥上吧,据我此刻的推测,当不仅是邻近的人家或者英姑家里,知道我是谁家的客;就是常在桥上走过的人,也该知道我是一个异乡人。
薄暮的时节,在桥上望不见落日,要是伊也在门口,那晚霞——晚霞般的美的便依稀能在西方觑见,见了使我感到幻灭。因此,不但薄暮时节,几日来我于午前后也和姑母说到桥上来看船了。那船也真好看:一只出坂船,夫妇分坐在船的两头上使桨,中舱堆着不多的白菜和萝卜,根际还带着泥。一只渔船,船艄上放着一顶大箬帽,箬帽底下露出来一点蓑衣的角,中舱里是几盆鱼,鱼都是活的,我知道有一种是鲈鱼,就如鳜鱼似的,渔夫坐在船头上使桨;有时在中舱里大约是渔人的子侄,用蚌壳把船中的积水往船外泼。要是卖番薯或者菱角的,还有一只竹篮里放着秤;叫卖的人便是在船头上划桨的人……我老实说,那时所要看的不是这些,是比这些更要好看的英姑娘。
如何我会知道伊叫阿英呢,是伊自己告我的。伊的半个身子倚在桥梁上,低着头吞吞吐吐地和我说:“爹和娘都叫我阿英,三弟讨厌,他老说我是苍蝇。”后来也听得我姑母说,西岸的英姑和檀哥儿倒顶说得来的,他们的肖数也合。
我们时常在桥上相遇,见了面彼此都带笑,笑的时候伊的脸上有两个酒涡。却是好笑,见面不一会我便捧了那颤动的心讪讪地离远伊了,虽是落了桥还回头来偷看,但往往是四目相遇,那我就该很快的跑进姑母家去;在门斗里站一会等脸上不大热时再出来。如果伊还在桥上,那末我——我那时真难为情。伊又该眼睛钉住了我抿着嘴笑了。
也是一个薄暮的时节,我凭着桥梁在看——看的是什么已经忘记。忽然背后娇滴滴地一声,“檀哥儿,看什么咧?”我回转头来知道叫我的便是英姑,我却窘了,真窘,窘的脸都——该发紫了吧?我还说:
“骇我一跳。”
“你又要逃了吧?”
我更羞了,伊似乎也有点脸红,红的才好看咧。不久彼此都恢复了常态,且也亲热起来。忘了怎么个来由,这其间伊把小名儿也告了我。后来伊弟弟来叫伊去吃饭,临走时还和我说:
“唔。”
明朝,家里来人把祖母和我都接回家去。我一夜来预备要和伊说的话也不及说。回家后还不时的想起伊,有时说话绕了多少弯子向姑母家的来人面前探伊的消息,到而今十几年了我还能想起伊那迷人——至少迷我的两只大眼。
人们也许轻易看过了水上的浮萍,也许珍重沾在襟上的飞絮。至于我,这偶然的遭遇便在记忆上撒下了种子,四年前我重到桥上,曾逗起我当时缭乱的情意,今年深夜中又经过旧时伊家的门口,虽然一切已经模糊的犹如夜色,但是伊的倩影毕竟在我的记忆上撒下了种子,使我忽然感到当时的孤寂。
(1926年《语丝》第61期)
赏析《桥上》的副题为“断藕之一”。藕断而丝连,可见,小品是表现一种剪不断的情思的。说“断藕”,确实,作者在写这篇小品时,已经和那个“伊”阔别了十四五年,和孙斐君女士结婚也两年有余,并且已经有了可爱的女儿。但人的感情就是那么怪,有时的一次偶遇,会深深地镌在记忆中,褪不去它微笑的颜色,如果逢到旧地重游,便会逗起旧时的情思。
江南水多,自然桥也多。与英姑那朦朦胧胧的恋情就发生在桥上,这桥成了故事的特定环境。有水有桥就有船,他们初次相见大概就是由在桥上看船引起的。那船初看很好看,然而一旦看到了“伊”,目光便转移了,正像作者所说的:“我老实说,那时所要看的不是这些,是比这些更要好看的英姑娘。”由远远看发展到桥上相遇,彼此都带笑但是无言;而后又发展到桥上絮语。一切都离不开这座可以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桥。时下有一首名为《弯弯的月亮》的歌,其中有这样几句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有一座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你我……”我不能说这首歌就是根据川岛的《桥上》创作的,但那意境又是多么相似啊!然而,这朦胧的恋情毕竟是不成熟的、脆弱的,随着走亲的结束,桥也便成了“断桥”,藕也便成了“断藕”,只留下“伊”的倩影在心头。
我喜欢《桥上》这篇小品,正因为它“轻灵”。它的意旨不是一种思想、一种主义、一种观点,而是一种情趣、一种兴味,甚至是一种虚无。正像徐仲年在《论小品文》中所说的:“一池止水镜般展着,天上飞过一朵薄云,淡淡的影子横跨银面,竹林深处有人在那儿煮饭,炊烟袅袅而起。阳光穿过竹梢反映着它,使它化为淡墨绿色,小品文是湖上的浅影,林中的绿烟,它轻灵到几乎是虚无的,神出鬼没的。”我觉得《桥上》轻灵得就如影,如烟。
正因为它轻灵,所以它隽永。比如说“我”和“伊”的相见,多半是以目光传情,而最动人的一处则是:“却是好笑,见面不一会我便捧了那颤动的心讪讪地离远伊了,虽是落了桥还回头来偷看,但往往是四目相遇,那我就该很快的跑进姑母家去;在门斗里站一会等脸上不大热时再出来,如果伊还在桥上,那末我——我那时真难为情。伊又该眼睛钉住了我抿着嘴笑了。”不能正面相看,但又不能不看;不仅是“我”这样,“伊”也这样,这就演出一幕有点滑稽的活剧。而后就更好玩,当“伊的弟弟”叫“伊”吃饭,临走时说了一句话,只一个“唔”字。由于弟弟在场,这个“唔”字就只有他们俩个人心领神会了。或是“你等我”,抑或是“我们×点见”,抑或是其它。读者必须琢磨,妙在只能琢磨出个七八成。
为了扩展文章的内涵,作者写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情景:船、船夫、鱼虾、菜蔬、水上贸易……一幅水乡图画。然而,写水乡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所以,写到末了,作者只用一笔(“那时所要看的不是这些,是比这些更要好看的英姑娘”),便使江南水乡图归入了对主题的一种烘托。荡得开而又收得拢,不是大家难得为之。
-
《圣琵琶》
[2019-05-14]
-
《卖油翁》
[2019-05-14]
-
《“随笔”与我们这个时代》
[2019-05-14]
-
《卤》
[2019-05-14]
-
《大处入手》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