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 - 魏·曹植

2022-12-31 可可诗词网-妇女闺怨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魏·曹植

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 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 妾若浊水泥。

沉浮各异势, 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 贱妾当何依?

〔流光〕明澈如水的月光。〔宕子〕同荡子,指飘荡在外的丈夫。〔清路尘〕路上飞起的轻尘。〔浊水泥〕水底沉积的淤泥。〔长逝〕长驱、长飞。〔良〕诚然、硬是。

这是一首托意闺怨的抒情诗,是曹植后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诗名“七哀”是新创的乐府新题。王粲、张载并有七哀诗传世。相比较看,王、张诗除叙事之外,均以两句为一哀,共十四句,正好七哀。今本曹植《七哀诗》从“君行逾十年”算起,只五哀,疑有脱文。沈约《宋书·乐志》楚调怨诗题下录《明月》七解二十八句,“贱妾常独栖”下有“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妾为浊水泥”下有“北风行萧萧,烈烈入我耳。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贱妾当何依”下有“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徐仁甫《古诗别解》以为“念君”两句和“恩情”两句可补足七哀,很有道理。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读。先看第一段: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起调入景生情,写出一个凄清哀婉的意境。夜深人静的时分,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只有一轮明月,银光似水,悄悄流淌,映照着一座孤独的高楼;只有一个难眠的思妇,在孤苦地叹息着。月光是皎洁明媚的,但为何偏偏无情独照高楼?思妇的生活是富裕(居高楼)的,然为何偏偏有无尽(余)的悲哀?景与情在“徘徊”中交融为一体,分不清是愁思在徘徊,还是素光在徘徊。此“可谓物外传心,空中造色”(王夫之评语)的绝句。

这个用比兴手法渲染的愁苦气氛,正可笼罩全篇。以下第二层将“悲叹”化为具体:“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借问”二句借旁人问话点明叹者身份,同时也为下文换人称自述作过渡,自然高妙。“君行逾十年”给孤妾带来的是常久的独苦、无数难眠的长夜和青春的消逝、幸福的丧失。“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逾”、“常”二字所包含的是不尽的相思、难遣的哀怨。“尘”和“泥”的比喻是六朝诗文常见的习语。曹植《九愁赋》云:“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清浊二字的用法虽与此不同,但立意都是肯定“泥”的沉着,而不满“尘”的虚浮。这种哀恨对于痴情挚爱的人来说,是不难产生的。故下文第三层藉此翻作会合之想:“沉浮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两问着实缠绵、酸楚。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关于此诗作意,刘履《选诗补注》谓:“《七哀》诗比也。子建与文帝(曹丕)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妾作喻,而切切哀虑之也……此篇亦知在雍丘所作,故有‘愿为西南风’之语。按雍丘,即今汴梁之陈留县,当魏都西南方。”此说在古诗选家中颇有代表性。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后,曹丕登帝位。因其弟曹植以前与他有太子之争,故此后倍受曹丕的猜忌、打击。在短短的二三年内,曾两次被治罪。若非生母卞氏竭力庇护,恐怕早就被“大辟”了。传为曹植作的《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云云,即形象真切地反映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七哀诗》确实应视为作者对兄弟骨肉分离而感痛苦的一曲悲哀之歌。

《七哀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就章法看,全诗从明月而高楼,由流光徘徊而思妇悲叹,由余哀而浮沉异势,又由异势而何时谐、当何依,环环紧扣,层层相逼,情随之愈来愈深,好似明月流光,源源不断。语言上,此诗撷取古诗、乐府“言浅意深”的长处,融入篇中。若“明月”两句稍改李陵逸诗“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但“流光”较之“余光辉”,更形象优美,“徘徊”较之“想见”更有韵味;“长逝入君怀”语从古诗“从风入君怀,四座莫不叹”,语同情不同。诗前半语序,略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开头,但境界有悲乐的迥然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