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赋得草色遥看近却无》
极目芳郊绿渐萌,轻烟细雨若为情。
却输书带萦窗细, 暂借波纹贴地平。
通野望来犹荏苒,停鞭觅得未分明。
漫言春色曾无定,万有都从个里生。
[赏析]
赋得之作,有被指定、限定的诗题,与咏物诗一样,须交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 对仗要精工, 全篇要空灵浑成, 方为得体。 这种诗体格较严,一般人很少能游刃有余,故佳作不多。据说白居易初入长安, 拜见名士顾况, 拿的就是《赋得古草原别离》的诗作, 因而得到垂青。
乾隆赋得诗的这个题目,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写得极为平淡,也极富生机。全诗的关键,就在于把握那种似有似无, 一派生机而难寻觅的感觉, 这也是最初的, 最鲜活的感觉。
春天来临时,她的脚步很轻,温柔得让你一下感觉不出她的光临,因为这时,大地还是一片料峭寒风,屋檐墙角依然是点点冰梭,春在哪里?人们在寻觅。但住在深墙大院的人是找不到的,那里只有人工的雕琢,而感受不到自然的意趣。而当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时,那已是春意盎然,不足为奇了,正如韩愈诗中所言,现在的早春景色, 是“绝胜烟柳满皇都”的, 我们要找的, 正是转换关头的生命的蠕动,到了眩人耳目的桃柳时节,只能算锦上添花,而现在则连锦都没有,到那去寻花。而春天最钟情的,是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它太普通了,举目皆是,以致人们懒得再给它们大家庭的成员分上几个悦耳的专名。它们似乎也不在乎这些,以群体的力量,展示着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那种弥漫天际,连接古今的大好春光的,而要找到它,只得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这不,我们的诗人已经踏上了这片原野,它一望无际,无边无垠,是那么的开阔。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棵棵小草正以它们被春天焕发出来的生命,编织着绿的柔情,这种柔情,恐怕也只有此时 早春,此地 芳郊,此物一 没地的小草有,三个要素的迭加,才共同播出 “绿渐萌”这春的第一个信息,同时,那春的刺激,也不是单一的视觉上的悦目,那 “芳”字也在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这种一览无余的景色,时间久了也不免让人觉得乏味,我们的诗人,急于要找到的,是春情的激发,你看,这及时雨不就来了吗? 它也是那样的温柔,“若为情”,好像是专为我的深情厚意而来。有了阳光,再加上这雨露,小草还能不茁壮成长吗? 要知道,此时此地,雨是最好的植物生长剂。对人赏景而言,它又平添了 一层朦胧。
接下去的 “却输”二句,是将野景与家景作了对比,明着是说书带草更早得到春意,似乎是有意贬低小草,但“暂借”却力挽狂澜,那刚露头角,还没有挺起腰杆的贴地形象,在这里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它所孕育的欣欣向荣的内在力量一旦生发出来,岂是书带可以比拟!
颈联是作者形象化的点题,“通野”句是宏观角度,照应草色遥看,“停鞭”句则是微观角度,照应 “近却无”,将这种若有似无的感觉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果说,“望”字在此还略显平淡的话,那 “停鞭”则使人看到寻春人寻春的形象与爱心,画面一下子活跃起来,可寻春的最后结果,却不免使人产生悠悠的失落之感。
于是,作者自然转到尾联,经过理智性的思考,他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有从无来,虽然现在它还很不打眼,但未来的前途则不可限量。春,不只生育了万物,也化育了万物,不只是小草秉承了它的甘泽,哪一样东西不是它所创造的产品,这么说,春就是万物之母了。
-
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关山月》
[2019-05-12]
-
梁武帝·萧衍《古意》
[2019-05-12]
-
南唐烈祖·李昪《咏灯》
[2019-05-12]
-
西楚霸王·项羽《垓下歌》
[2019-05-12]
-
汉高祖·刘邦《大风歌》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