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望岱》

2024-01-04 可可诗词网-历代帝王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

九点青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

云封峭壁松多古, 藓积残碑字未迷。

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

[赏析]

泰山素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誊,因而别称岱山、岱宗。中国历代帝王于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他们也常常为泰山的磅礴山势与壮丽景色所惊服拜倒。汉武帝刘彻尝有赞曰:“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列举岱宗特点虽有八个之多,只可惜太抽象了。清世宗雍正皇帝《望岱》一诗则主要抓住岱山之“高”这一特点,作出了极为形象的描绘。

诗为七律。首联是“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 “芙蓉”,或谓芙蓉城,据说为仙人所居之地。宋苏轼有诗云: “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相传石延年、丁度、王迥死后为芙蓉城主。泰山自然也不妨称为“仙山”,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将“东岳太山洞”划为“三十六洞天”之一,泰山上还有很多“仙迹”,诸如可望不可及的 “仙人桥”、古称群玉庵的 “王母池”、“冉冉古生竹、结根泰山阿”处的 “万仙楼”、玉女修真处的 “黄花洞”以及据传游人过此即可得道成仙的 “升仙坊”!等。因此,作者胤禛才将泰山与海上蓬莱、方丈、瀛洲诸神山相类比。说泰山就像万仞丹梯,直上九霄,上摩仙界,可仰步三天胜迹、俯临千嶂奇观,这种崇峻气势与境界是海上仙山所难以相比的!

于是有第二联: “九点青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古代中国被分为九州,但从岱宗仙界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过是 “九点青烟”罢了。李贺 《梦天》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胤禛此处化用其句。“看野马”,此用 《庄子·逍遥游》语,野马,犹尘埃。“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郭璞 《玄中记》记载说: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曾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描述,胤禛于此借用,但 “候”与 “闻”的时感不同。从整个第二联来看,作者虽接连用了前人语句,但并非简单的沿袭或搬用,而更集中地创造了岱宗所特有的那种神奇境界。较之谢灵运状泰山高大的 “崔崒刺云天”( 《泰山吟》)句,胤禛这 一联不仅突出了感性形象,而且充满了浪漫色彩。

第三联写山上胜景古迹:“云封峭壁松多古,藓积残碑字未迷。”前句写壁奇松古。泰山松树层层迭迭,尤其是对松山一带,双峰对峙,古松生于绝壁,云出其间,时隐时现.风起则松涛轰鸣传响,令人心荡神驰。雍正的这一发现和描绘似乎在后来的乾隆诗中得到了印证:“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后句写碑残字古。岱山碑碣甚多,向有“碑林”之称,其间甚至还有秦二世的诏书残石。元人郝经曾有诗句咏叹:“拳如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 《太平顶读秦碑》)。胤禛诗与郝经诗异曲同工,他说尽管碑残“藓积”,但其字却还 “未迷” 可辨。就 “云封” 一联来看,胤禛观察认真细致,描写生动逼真。静细逼真的描写透露了诗人对神奇高古的泰山的向往与赞叹之情。

末联写泰山文化历史的悠久。“仙坛”亦即仙人所居之地。唐元结诗云:“九疑第二峰,其上有仙坛。”“金泥”,乃以水银和金粉为之,用来封印玉牒、诏书等,多于封禅时用之。岱宗传为“东岳泰山神”的所在,据称夏、商、周三代即有七十二个君主来此祷祠,秦始皇以后更是封禅不断。泰山极顶玉女池旁即有由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谕诏碑刻碣石。这首诗以“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一联作结,表现了雍正的帝王身份与求仙幻想。

诗从写山之高峻雄奇着笔,结合历史故事,穿插神话传说,描画胜景古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灵神高古、令人向往的泰山形象。其艺术手法上,对仗严饬工整,用典灵活贴切,韵调朗畅,达到了清而不浅的境地。 (姜剑云 金正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