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 唐·聂夷中
[唐]聂夷中
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自从乐府诗《行路难》出现以后,世人多借此“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意”(《乐府古题要解》)。鲍照说:“男儿身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拟行路难》);李白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来。”唐代诗人聂夷中却不这样认识。他在《行路难》中唱道:“莫言行路难,……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这两句诗意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事在人为”、“没有走不通的路”的意思。将其视为格言、警语也能讲得过去。格言饱含哲理。《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命运不通称之为“穷”。穷则思变,要干,要突破。这不就是聂夷中诗的绝好注脚吗?要干,要有出路,“全在人”。“全在人”三字,重如千钧。人是“出处”、“路通塞”的前提,“全”是关键。一个“全”字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间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勇于攀登的英雄好汉踩在脚下,即使是穷途末路,只要艰难地走下去,莫听“行路难,归去来”的呼唤,就会有出处,就会成为坦途。只有那些懦夫才在岔道口徘徊不前,感到路难行,去不得,途不通。
胡震亨认为“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这首诗也确做到这点。诗的构思也极妙。先言“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否定了行路难,即就是在异邦外国,也就如同在国内一样。可是接言“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在自家门内,虽有骨肉亲人,反会像是到了国外一样,又反转来说行路难了。两相比较,激人思考,究竟行路是难还是不难呢?诗人作出解答: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出处全在人”,只要人能披荆斩棘,见山开路,遇水搭桥,原来的“塞”路也成了通衢大道,否则就是坦途也走不通。诗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颇富辩证精神。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2]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2]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2]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2]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