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 唐·蒋贻恭

2022-08-26 可可诗词网-历代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这首诗名为《蚕》,实际上并未涉及蚕的形态与习性,而是写养蚕人的辛苦与社会上的不平景象,并告诫人恒念物力维艰。

诗的前两句写蚕娘的勤劳与艰苦。辛勤劳作,结果“得茧不盈筐”。辛勤,概括了采桑、饲养等一系列过程与漫长的时间。不盈筐,具体表现收获甚少。“灯下”缫丝,夜以继日地工作,蚕娘内心之“恨”比所缫的丝更长。她付出的劳动很多,收获很少,即就是这些微的收获还不能完全为自己所得,怎不叫她恨,恨如蚕丝绵绵不断。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缎、绸、丝绵等”。名目繁多,且征税时间是夏季。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征税时间由六月改为二月,这就使蚕农更加痛苦了。晚唐的唐彦谦写的《采桑女》,就将蚕娘的“辛勤”和“恨”具体化了:“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人写蚕农的苦,还从另一个侧面予以表现:“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唐代白居易“念女工之劳”的《缭绫》中说“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并尖锐地指出:“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宋代寇准的侍妾蒨桃也有念“著处不知来处苦”的《呈寇公二首》,一为“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一为“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着衣的人只贪图那刺绣精美的鸳鸯图案,而不知来处的苦。

这首诗意在戒奢念劳,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诗人虽然只在于告诫人著处应知来处苦,没有从阶级斗争的观点看问题,可是从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角度说,对今天的读者仍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