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者日以疏》 - 汉·无名氏
[汉]无名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东汉末年,由于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整个社会动荡不已。如果说季节物侯的变化容易触发人们对于某种生命律动的体验,那么时代政治的骚动更能够引起人们心理感受的剧烈变化。仕途多舛,蒿目时艰,使文人倍感人生之艰、生命之促。这首诗便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发出的人生慨叹。
诗篇一开始便以饱经忧患、满怀焦虑的口吻感喟道:“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诗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把宇宙中一切事物以“去者”与“来者”概括之;而从心灵感受出发,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以“疏”与“亲”统筹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正因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诗人才有这样的感喟。在这里,诗人在离去和将来的极大反差中,让人感受着一种汲汲惶惶如恐不及的愁绪。
那么,这沉痛而深刻的人生感慨是怎样触发的呢?接下来的六句便描写了刺激诗人情感活动的特定环境。这就是走出外城门所见到的满目丘坟和古墓被耕作田、墓旁之松柏被砍作柴的景象。“但见丘与坟”不仅仅是说丘坟累累别无他见,而且暗含着丘坟就是人生归宿的情感。在这里,诗人不仅从“死”中意识到“生”的悲哀,而且从死中进一步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紧迫。而越是如此,诗人对现实不能承认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难以实现人生价值越能激起愤慨和不满。但是,自己又无力去改变这种现实,于是苦闷、绝望、悲哀一起产生。正是由于如此,风吹白杨发出的“萧萧”的悲声才引起了自己内心凄寂悲愁的共鸣。
最后二句写归乡无路的悲哀。“还故里”是感于日月易逝、岁不我与而不想蹉跎岁月、徒羁他乡的愿望,但这愿望却由于“道无因”而难以实现。在《古诗十九首》中,类似的描写还有《行行重行行》的“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涉江采芙蓉》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其中“阻且长”、“漫浩浩”正可作“无因”的注脚。它不仅仅指道路的艰难、关河的间隔,举凡一切足以造成障碍的社会人事因素均包括在内。正如朱筠所说:“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曰‘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古诗十九首说》)。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寓理于情。本诗抒发的虽是个人时光易逝、故乡难归的悲凉之情,却寓含着博大悠远的人生哲理。从生命的意义上,诗人叹的是人生易逝;从时间的意义上,诗人忧的是节序如流;而从存在价值的意义上,诗人则追求实现自我。难怪后人称它“用意警绝,谈理玄微”了(语见《诗薮》卷三)。其次是情景交融。全诗首二句与末二句是抒情,中间六句为写景,景因情设,情因景生,而以一个“愁”字把全诗凝成一个艺术整体。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2]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2]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2]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2]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