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邪篇(节选)》 - 南北朝·何承天
[南北朝]何承天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作为统治者应当自己行为端正,自己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己行为不正当,即使是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信从。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用李广仁爱带兵、身先士卒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何承天的《上邪篇》,则是用诗歌的形式阐发了这一哲理性的思想。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这是全诗的发端,也是全诗中心之所在。“上邪下难正”,是说占据统治地位、领袖地位的人,如果己身不正,势必会影响一大批周围的人,其所处的地位愈高,其影响的范围就愈大,其危害也就愈深。这句诗的出句平实直朴,正如俗话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表述和意蕴上都极为相似。这句诗的对句“众枉不可矫”,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众枉”,是指许多人的不正直、不正派,“矫”,矫正,纠正。这里是说在统治地位的人己身不正,就会造成“众枉”的严重后果。一旦“众枉”出现,形成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再想去纠正它,就十分困难了。这种“不可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自己也“枉”,故而不去纠,也不敢纠;二是上行下效,层层摹仿,自然也是官官相护,互不矫正,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在严肃地指出“上邪”的危害之后,又不无深情地提出“上正”的理想,从正面阐述了好的表率带来好的结果:“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音乐和谐,其声音自然清亮;影子端正,那是因为首先有直挺的“表”。这里的“表”是指古代测量日影的标竿。这句诗烘托了上句,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上邪下难正”的客观事实,为确立全诗的中心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铺垫。作者这种对社会的看法来自哪里呢?显然是由于对历史的观察和对世事的了解,是从社会现实和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诗歌的以下部分就是回顾春秋以来的兴亡盛衰,指出只有统治者赏罚分明,国家才能昌盛;统治者身正影不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大都是缘于这个道理。纵观全诗,作者不是抽象的说理,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历史事实、社会现实中概括出规律性的哲理,并引以为统治者的警策:“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这首诗大约写于1500年以前,然而,诗人以丰富的阅历总结出来的至理明言,至今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2]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2]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2]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2]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