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偶题》 - 唐·罗隐

2024-11-09 可可诗词网-历代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此诗全从“水”字上来。题水,实为借水明理,并将身世之感寄寓其中。

首句即切题。以水说光阴,出自《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荏苒,只是瞬间之事。“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潘岳《悼亡诗》)故曰“无情”,“无情”者,一去不回,且掷人于不顾也。这里边就包含着伤时叹己之意。

二句紧接此意,不过换一个角度,从水边花草说。既不离“水”,又不重复。以“花好”反衬人心境之不好。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岁岁年年人不同。“为谁开”,以有情问无情,叹息之意自见。

何以叹息?这是诗的重心所在。三、四句说事情无成而韶华已去。罗隐本名横,自二十八岁至五十五岁,“十上不中第”(《吴越野史》本传),遂更名为隐。“不能量力,尝欲千名。随贡部以恓惶,将邻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此一朝?”(《谢湖南与常侍启》)可知这“老从头上来”中包含了人生多少辛酸。

一、二句就景物寓理,理在景中;三、四句就人世说理,理更明显。江花无尽故可羡,吾生须臾故可叹。两联之间,意思相承,相得益彰。

五、六两句,全为用典,意思相对,但相反相成。

五句以孔丘、孟轲并举,他们一生汲汲乎功名,游说列国以求用世,而终不见用,最后都归而著述,是为“穷”。但作者认为“穷”亦不必叹息,这是自我慰藉语。六句以周公、召公并举,他们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成功名立大业,是谓“达”。但作者认为“达”亦成为过去,他们的功业成为历史的陈迹,他们的身体化为飞扬的尘埃,这是自我解嘲语。这两句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说明君子处世的正确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是自己心迹的表白。见出对作者“穷”、“达”的一种旷达心胸,并与罗隐生平事迹暗合。

这种对待人生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正符合老庄等荣辱,齐生死、忘得失、一是非的哲学观。所以七、八句才说能够真正领会此理的正是“最有才”的蒙邑先生(庄子为蒙人,尝为蒙漆园吏,故称蒙吏、蒙庄、蒙庄子。蒙邑即蒙庄,指庄子)。

这首诗从叹时发起,“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七夕》)而实质是叹世:“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长安秋夜》)“只言圣代谋身易,争奈贫儒得路难。”(《江边有寄》)由于诗人“十年来未干京都,六举随波而上下”(《投秘监韦尚书启》)的经历,他对于岁月之转换,时间之流驶,就比常人有特别的敏感。并以此归结为岁月不待人而又能以旷达态度驾驭人生的哲理。诗句通俗而寓理深刻,故流传很广。它如“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不得闲”(《寄右省王谏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等,都是语浅理深,耐人咀嚼。所以《唐才子传》称他“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五代梁沈崧《罗给事墓志》甚至说他”唯有鲍谢曹刘,足堪并驾;若遇王杨卢骆,必争共鞭。”我们从《水边偶题》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