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 清·蒲松龄

2024-04-22 可可诗词网-历代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蒲松龄

芳春无地不成欢,二月风和夜不寒。

强饮酒因迟好客,倒骑驴为爱佳山。

齿牙摇落谈无碍,故旧凋零兴亦阑。

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始觉海天宽。

在早春二月和煦的阳光下,一位老人,或倒骑驴背,徜徉于山野;或浅斟慢饮,与友人倾谈;他无怨无恼,无牵无挂,心气平和,神态安祥,只有一丝淡淡的欢悦和微笑流露在他的脸庞……他何以会如此坦然、如此超脱呢?原来是因为他已经阅尽了世事,领悟了人生……这就是诗人在《春日》这首作品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

作品的前六句明点“春”字,暗提“老”字,写诗人在春天的活动和感受;后二句以哲理性的体会概括全诗,阐明胸襟宽窄与阅世深浅的内在关系。

首联透露了春天温馨的气息和诗人愉悦的感受:芳草遍地,无处不让人感到心爽神怡;和风习习,连夜晚也使人觉得温润舒畅。颔联接着写诗人在春天的活动:“强饮酒因迟好客,倒骑驴为爱佳山。”“强饮酒”即勉强饮酒。诗人年老本不宜饮酒,但为了接待情深谊厚的客人,也顾不得饮食禁忌而饮了。迟,等待、接待的意思。好客,即佳宾。此联对仗极为工整,尤其是“强饮”与“倒骑”互对,活脱脱地勾画了诗人老来闲适、宁静和依然爽朗好客的生活情态,形象极为鲜明。颈联叙说自己的牙齿不断掉落,好在还无碍谈话;许多老朋友都相继谢世了,自己的意绪也日渐平和。这就暗示了他的年迈。“兴亦阑”,直译就是“兴致也已将尽”。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对“兴致”的理解必须透过它的表层词义,深入领会。它不只是指一般的生活情趣,“兴亦阑”也不只是指因故旧凋零而了无生趣。这里的“兴致”,是指各种人生意绪,其中包括诗人曾经长期郁积在心头的孤愤和烦恼在内。诗人终年75岁,写作此诗时已是73岁,距其大忌之日已无多久,到了这个时候,他对人生已有了彻悟,不再有企求,也就不再有烦怨;不再有困顿,也就不再有牵挂,一切都已置之度外,所以,他所说的:“兴亦阑”,就是讲的“意也平”。只有这样理解,才与前两联的闲适心境以及尾联的开阔胸襟气脉贯通,格调一致。

诗的尾联“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始觉天地宽”,便明确表达了这一因阅尽世事而意平豁达的心境。年来,即这几年来,回应颈联所暗示的“老”,说明诗人阅尽世事乃是晚年的事。由于阅尽了世事,他的心胸犹如无边的大海,但却没有汹涌澎湃的波涛;犹如无际的蓝天,但却没有翻滚呼啸的乌云。几十年来,人生崎岖不平的漫长道路,他已经走过来了;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他都已经品尝过了;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包括老伴病故、娇孙早夭、挚友弃世等等),他都已经经历过了——总之,对人生的一切,他都已经熟谙了,领悟了,再不会有什么可以激起他感情的动荡,再无什么可以让他萦绕心胸。领悟了人生,就不会苛求人生,也不会厌弃人生,就可以一切顺其自然,心地坦然。他之所以无怨无恼,心气平和,就是这个原因;他之所以又能逢芳春而欢悦,接佳宾而心喜,也是这个原因。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胸是与一个人的阅世密切相关的。经事越多,阅历愈广,心胸便越开阔。反之亦然。要指出的是,人的经历固然与年龄有关,但并不纯粹由年龄决定。年龄相当的人,可以有迥异的经历。这里的关键,要看人们能否有意识地到人生的大海之中去漂泊沉浮,增长见闻。

这首诗的生活气息较浓。它虽然是一首哲理诗,但情趣盎然。它既有芳春、和风等自然景观,也有“强饮酒”、“倒骑驴”一类的人物动态,更有“齿牙摇落”等生活细节。这些事物被统一组织到艺术画面之中,散发出安谧、平和、温暖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阅尽世事海天宽”的人生哲理。这种由小见大、因事入理的写作手法,颇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