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二三一)》 - 清·龚自珍
[清]龚自珍
九流触手绪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情。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这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中的第二百三十一首。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绪,头绪。筵,几席,案几,犹如书桌。炳烛,喻老年好学不倦。刘向《说苑·建本》“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颜氏家训·勉学》曰:“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首二句是说,当我接触到先贤的诸多学派时,感到它们的学术体系纵横交错,头绪繁多,各自独立又相互牵连,就强烈渴望坐到桌前去认真研读它们,不肯服老,哪愿虚掷光阴。“鲁戈”用的是《淮南子·冥览》中的典故:“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古人将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舍,三舍即三个星座的距离。后二句是说,假如我手中真有鲁阳公的戈,能使落日回升的话,我别无所求,只希望这斜阳能够照亮我的书城。书城,言藏书之多。秉烛毕竟光微,阳光则能普照,诗人其实是说,如果时光能够倒退若干年,我只求用它来更好地钻研学问,透辟地弄清前贤先哲的深奥学理,以丰富充实自己的学识,而不会把宝贵的光阴花费在诸如求仕图显、及时行乐等无聊之举上的。表现出他不能进而兼济天下,则退而独善其身,决不随波逐流,玩物丧志的凛然正气,和苦学不辍,苦攻不止,老而弥勤,暮益图强的虚心求学的精神,亦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人生旅程再长,终有途尽之时。生命的最后几步该如何走,颇值得人们深思。在经过漫长的跋涉,越过众多的坡坎之后,把人生的接力棒交给儿孙,卸下生活的重负,畅快地松口气,安享天年,老年人这种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相比之下,龚自珍这种老有所为的努力,才是最高的人生追求,真正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之所在。此为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活到老,学到老。学,然后知不足。龚自珍苦学一世,博学多才,对经学、文字学、历史学、地理学均有建树,文学成就卓异,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殊功。学问精深如此,晚年尚感知之甚少,不带门户偏见地潜心钻研各门学派,以求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这种虚怀若谷,求知若渴的精神,可钦可慕!他令时光倒流的奇想,更使人强烈感到他求学的急切、执着和热忱,可谓真正勘破了人生的真谛,值得后学者所效仿。
启示之三,炳烛夜行,终有所获,豆火虽微,半室皆明。老年人目力,体力,精力虽弱,但阅历广,见识多,理解力强,尤其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力和洞察力,远胜于中青年。只要坚持学习,日积月累,定有所成。聚小溪而成江河,积跬步以至千里,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老者也同样适用,并非特别厚爱于后生的。
妥帖运用典故,以增大诗作的内涵,是这首诗的一个写作特点。引“炳烛”入诗,就同时引入了“瞑目而无见”的反面例证,夜间持烛照路,与白天闭目不视者,孰优孰劣,不言自明。没“鲁戈”在手,就把惜时如金,发奋求学的心志,和纵有书城可入,恨无回天之力的心境表露无遗,进一步衬托出十年浪走宁非痴的悔恨的心情和“只乞”读书,别无它求的热切心愿,令人深思,令人感愧,令人振起,言近旨远,语淡情浓。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2]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2]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2]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2]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