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折桂令·九日》 - 元·张可久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张可久(1270?—1348?),字小山,浙江庆元(今浙江宁波)人。曾做过典史之类的小官,仕途颇不得志。一生到过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很多地方。晚年隐居杭州西湖,寄情山水。他是一位专写散曲的作家,现存小令八百多首,套数九套,数量为元散曲作家之冠。作品内容多为山水游乐,风花雪月,男女爱情等,艺术上语言典雅,注重炼句和对仗,形式工整,意境幽远,尤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婉约,深受后世文人推崇。
这首题为《九日》的小令,写的是重阳佳节的场景和作者此时此地的特殊感受。
“对青山”三句,强烈地表现了厌倦宦游,思念家乡的心情。“乌纱”,帽子。这里指自己所任小吏的官帽。“强整”即勉强之意。“对青山”,表明作者对青山常在与宦途短暂的对比思考,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向往山水之乐的眷恋感情。“归雁”不仅点出季侯特征,也与下句“倦客”相映照。大雁南归,秋意浓重,使身居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不禁想到,大雁尚能届时回归,而自己却不能团聚家人,情与景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横”字写出了作者眼中充满着秋意,而“倦”字则准确地表现了作者思家心切的特有情状。于此,即为全曲定下了凄凉冷落的感情基调。
“翠袖殷勤”三句,是对重阳节场面的描写。这十二字是鼎足对,锤炼精工,概括极准极强,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节日欢乐的情景:佳人勤劝,美酒频斟,歌舞相佐,封建文人的诗酒风流跃然纸上。面对如此美酒佳人,笙歌盈耳的惬意场景,按理应该兴致勃发,一醉方休,然而给作者的感受却是——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这对仗工整,锤炼精警的两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主题所在。“黄花”即菊花。因在秋天开放,故代指秋天。在作者看来,节日的欢乐热闹毕竟转瞬即逝,而西风萧瑟,白发频添,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却是严峻的现实。因此,如同春天里欢快飞舞的蝴蝶愁怕落寞凄凉的秋天一样,一种惆怅悲伤的心情油然而生。这里,既有对人生短暂的喟叹,又有对世途艰辛,官场黑暗的不满,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比较清醒的士大夫对统治者既无力反抗,又不愿合作的社会心理。情调不免伤感,却蕴含着作者力图在有限的年华里,保持人格独立的思想。
最后三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思家心切和处世态度。“回首天涯”,既是对周围广阔空间的环视,又可说是对自己人生旅途的回顾。“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不仅点明黄昏时间,也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斜阳即将下山,寒鸦纷纷归巢,涂抹着一种感伤凄凉的色彩,与上面欢乐场景形成很大落差,同时也隐寓着作者对自己归宿的清醒思考和向往隐居生活的迫切心情。
这首小令题为《九日》,深有寓意。古时有重阳登高,可消灾免祸的传说,因此与曲中“强整乌纱”“倦客思家”的描写相联系,就表现出佳节思亲、厌倦宦游,向往隐居的人生理想。为表达这一主题,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秋景与乡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逐层描写。先以情景映衬思家,再以节日欢乐反衬思家,接以年老来日无多应该思家,尾以象征手法表达归宿和理想,构思巧妙,表现精确。尤其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甚见功力。雁用“归”,客用“倦”形容,逼真传神。渲染烘托节日欢乐气氛,选用“翠袖”、“金杯”、“玉手”等人物和事物,精当形象,鲜明生动。“人老去”与“蝶愁来”相对,不仅工稳贴切,也富有人生哲理意味。因为古有庄周化蝶、人生如梦的典故传说,故此处借用,准确精当,不留痕迹。就写景而言,作者精用了“青”、“乌”、“翠”、“白”、“黄”等大量形容颜色的字眼,使全曲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深秋图画,而作者的思想随着景物的转移始终活动在画面之中。在最后两句“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晚景画面里,作者的自身观照和处世思想深含其中。可见,气氛的渲染、烘托对于表达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构成了这支小令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2]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2]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2]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2]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