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晋· 陶渊明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历代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晋]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刘裕兴兵讨桓玄,桓玄溃败,众推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的参军。时刘裕驻京口(江苏镇江),渊明在浔阳(江西九江),赴任途经曲阿(江苏丹阳),写下这首抒情记事之作。渊明时年四十岁,次年即归隐,此诗正是他决定辞官返里、返朴求真的前奏曲。

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平生志趣。“弱”,二十岁。“弱龄”,即年轻时。“委怀”,托心于。作者告诉我们,年轻时就不求闻达富贵,而是托身于世事之外,整天沉浸在弹琴读书之中。《归去来兮辞》谈到隐居生活安排时亦特别提到琴、书,“乐琴书以消忧”。接着他又说,虽然家中贫困,身着粗布衣服,却能怡然自得;虽然长年处于贫窭难挨的困境中,却常常安然不忧,自得其乐。三、四两句先用《老子》“圣人被褐而怀玉”之义,复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之典,反复说明自己平生志向本在世事之外,即使生活无着,也不影响美德嘉行。由于被褐屡空,才有后来的“东西游走”,出任小官;也由于寄身事外,沉迷琴书,所以出仕后总是“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总是渴望自由,恋爱故园,最终再次隐居。此节虽仅四句,却将一生去处、此次结局暗暗点明,然后又逐一展开。

第二节十二句,写这次赴任的行程、感受,着重抒发自己未去己怀、步步眷念之情。“时来”两句写自己仅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委屈就任。由于屈心抑志,质性自然,所以当自己将告别田园家乡、投笔从军、整装就职之时,当一叶孤舟渐渐消失在渺渺天际而不见故土之时,他的归思之情不禁奔涌而至,缠绕难移,绵绵不绝。一路上跋山涉水,千里行程,实在遥远。这种特异的感受主要还是来自于他的个性与乡情,“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即使两岸青山相对出,绮丽风光叠次来,也感到沉闷、疲倦、烦躁、痛苦,那强烈的不可压抑的心理定势,正指向历历在目、难以消逝的故乡山泽,似乎那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物之本性,能够自由地显现,而“我”现在即将到任,受到羁绊,免不了对飞鸟、游鱼产生羡慕、自卑、惭愧之情。在这里,我们见不到李白那种哈哈大笑出门去的轻松狂态,只是感到沉重、艰难,无可奈何,行不由衷,渐远渐悲,愈远愈伤,这种执着、顽强的自由观、人生观、乡土观,注定他这次出仕决不会久长,天性如此,非矫情所致。只能一时委曲从命,终然一触即发,显示本性,即拂袖而去。

第三节从哲学的高度揭示自己未去已怀、苦于到任的思想基础。原来是怀着一种淳真自然的思想,又有谁说能忍受仕途的拘牵呢?让我姑且任凭时运变化,与时推移,但终究是要返回园田的。“班生庐”,指班固《幽通赋》“终保己而贻则,止里仁之所庐”,说我父亲能保持一辈子洁身自好,而又留给我以崇高的典范,要我择仁者之里(巷、乡)而居。作者在这里表示,我虽然委任时运,暂去京口赴任,但终究还要隐居田园,以求本真。

此诗写东下赴任,不是窃窃心喜,不是踌躇满志,不是心花怒放,不是前途构想,而是借行旅的感受写个人的气韵本性,说明仕进之志难振,归思之心反烈,从而构成诗歌标题与内容之间的相反导向,释放出矛盾、苦闷、哀怨,流露出坦率、率直、真诚。他最后之所以能够主动辞官、隐居田园,并且一去不返,至死不变,从个性气质、人格追求来说,完全来自于他的安贫乐道、委顺自然,这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这首诗的艺术性,似乎无可深究,然一言以蔽之:真。娓娓道来,如吐肺腑,又如叙家常,使人感到切近、自然。离乡入仕居然归思绵绵,赴任途中竟满目凄凉,即将到任却又公开宣布“终返故庐”,若于他人,则非愚即怪矣,而于渊明,却为“真”,真情真心,真风真意,冲淡入微,毫无藻饰,毫不掩饰。读其诗,不必转弯,不须探义,一眼见底,纵览无遗,使我们看到了他的个性、气度,看到了他的矛盾、痛苦,也看到了他的可贵,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