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魏·曹操
魏·曹操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运用乐府歌调,谱写新的内容,这是曹操的创造和贡献。古代认为人死后魂魄归于“蒿里”这个地方,因此乐府古辞“蒿里行”是一支送葬出殡时唱的挽歌,情调是相当悲凉的。曹操用这个题目叙写汉末军阀混战,人民流离死亡的惨况,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心情,其精神和乐府古辞是相通的。
明代诗评家钟惺曾说这首诗是“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说明这首诗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特色,但又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前四句就概括了一件历史事实:汉献帝初平二年(190),关东各路军阀联合起来讨伐祸国殃民的董卓,迫使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曹操也参预这次行动。“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二句,先用周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盟津,商讨联合攻伐商纣的典故,表示对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的赞赏,并寄托着自己的殷切期望。紧接着却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战斗过程中,楚怀王与诸将商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结果是刘邦先入咸阳,触发了与项羽的楚汉相争的典故,说明这些“关东义士”都是怀着争权夺利的目的来参加这次行动的。这样,“义士”的本质,也就不言自明了。作者的心情也由期望走向失望。诗人就是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表达了内心的愤慨。
中间六句转入具体描写:“踌躇而雁行”以生动的比喻形容各路军队集结而又徘徊不前的状态。接着他们又相互残杀,把讨伐董卓的大事抛在脑后,最典型的事例是袁绍的兄弟袁术居然在淮南自立为帝,而袁绍也不甘落后,他阴谋废立献帝,把幽州牧刘虞当作傀儡扶上皇帝宝座,并私刻金印,惟恐天下不乱。
末尾六句则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群魔乱舞的场面,一方面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特写镜头,前后对比,是何等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怎不令人肠断!鲁迅说:“曹操的诗不虚伪,所以是好的”。从这首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看,的确如此。
-
《七哀诗·汉·王粲
[2019-05-11]
-
《七月·《诗经·豳风》
[2019-05-11]
-
《乱后逢村叟》 - 唐·杜荀鹤
[2019-05-11]
-
《伐檀·《诗经·魏风》
[2019-05-11]
-
《兵车行》 - 唐·杜甫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