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 - 宋·李纲

2024-06-22 可可诗词网-鸟兽虫鱼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赢病卧残阳。

公元1127年,靖康之乱发生后,高宗赵构即位,作者出任宰相七十余天,他力主抗金,改革政治,但是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落得罢相遭贬的结局。高宗绍兴二年(1132),作者贬谪武昌期间,写下了这首借物喻志的诗作,表达了只要自己的行为对民众有好处,就是病倒累死也在所不辞的心愿。

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牛的形象。首句颂扬牛的功绩非凡。两个“千”字,把牛的勤劳与贡献跃然纸上。次句点出牛的遭遇悲惨。当它“力尽筋疲”的时候,却无人同情。一、二两句对比鲜明,“谁复伤?”设问醒目有力,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悲愤之情。三、四两句写病牛的心愿。只要“众生皆得饱”,自己就心甘情愿地“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用“但得”一转,着上“不辞”二字,犹如奇峰突起,变悲愤为慷慨,突出了病牛任劳任怨、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古人云,绝句之法,“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杨载《诗法家数》),这首诗的第三句是全诗的灵魂,“病牛”正由于具有“但得众生皆得饱”的志向,所以才能够在无人同情的逆境之中做到“不辞羸病卧残阳”。显而易见,作者绝不是为写病牛而写病牛,而是运用象征手法,将“病牛”的崇高形象和坚定志向象征自己为国为民、抗金复国的坚定志向。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收到了“句绝而意不绝”的艺术效果。

身处逆境而具有远大抱负的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并非李纲一人。唐代杜甫,流寓成都,在茅飞屋破、长夜难眠之时,能够直抒胸臆,由一家之苦而心忧天下,只要天下寒士能有广厦庇护,自己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美德是有口皆碑的。宋代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而被贬官降职,借为重修岳阳楼而作记的机会,直言不讳地公开表白;不论在野在朝,都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李纲在这首诗作中并没有象杜甫、范仲淹那样在诗文中直抒胸臆,倾吐抱负,而是借病牛的形象和志向象征自己的形象和志向,此之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