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横翠阁》 - 宋·苏轼

2024-03-06 可可诗词网-抒怀感慨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苏轼

朝见吴山横, 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 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 空洞更无物。

唯有千步冈, 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 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 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 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 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 但觅吴山横处来。

〔法惠寺〕在杭州西湖清波门南,963年吴越王钱俶建,本名兴庆寺,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改名法惠寺。横翠阁在寺内。〔吴山〕一名胥山,又称千步冈,即今城隍山,在杭州城中。〔濯zhuo)锦〕即锦江,一名岷江。这句是说泛舟西湖就会想念故乡的锦水。〔峨眉〕峨眉山。这句是说望见吴山就会更加怀念故乡的山。〔悬知〕预想到。〔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草莽,指横翠阁变为废墟。

熙宁六年(1073)正月,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登法惠寺横翠阁,即兴而作。前八句为五言写景,以下十句为七言抒情。

写景部分,事中瞰景,细密淡雅,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美感。试看:早晨,登上横翠阁,进入眼帘的吴山,是长长的一条;晚上,登上横翠阁,却看不周全,只见高高的一堆。诗人让吴山由“横”而“纵”,由静化动,做到了动静相宜,诗的意境跃然纸上。一、二两句写朝暮多姿的吴山在为游人打扮。接着用“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唯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补写登阁之事。朱阁空洞无物是坏事,然而对于精神境界清幽高洁的“幽人”东坡来说,却是好事。因为它有助于诗人在诗作中创造一种清新的意境。东坡曾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由于空空的朱阁无遮无掩,才给朱阁增添了“横翠”的帘额。这里,诗人运用“以空纳实”的表现手法绘出了独特的妙境。诗人还从另外一个角度通过互为映衬的手法,将吴山的横翠之美与朱阁的凭览之胜信手拈来,一并带出,给人以胜中有胜、景中有景的美感。

抒情部分,又从写景中生发。看到横翠多姿的美景,回忆泛舟西湖的幽趣,油然想到了故乡的青山秀水,心中不禁产生眷恋家乡的情思。然而,想到岁月易逝,欲归无期,诗人在观景的基础上,张开了想象的羽翼,想到百年之后的横翠阁也将变为废墟时,不由产生了人世沧桑之感,这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毫无雕凿的痕迹。但这种自然的感情毕竟是悲怆的。然而想到雕栏易朽,青山常在,游人定会来到这吴山横处寻找“我”的旧游踪迹时,“我”岂不是与吴山俱在了吗?这里,诗人一转悲怆、凄凉为旷达、洒脱,闪射着人生哲理的馨香。接着便在结尾处用“但觅吴山横”与开篇“朝见吴山横”相呼应,在灵活多致的笔法中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历代文人常以悲秋寄托思乡之情,可诗人却在“人言秋悲春更悲”句中另辟新语,偏说春比秋悲,这似乎违反常情。然而,就在这违反常情中,更加突出了思乡之情的强烈。接着用“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直接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平湖”、“横翠”是西湖的佳景;“濯锦”、“峨眉”亦是故乡山水的典型。诗人信手拈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让人在品评之中,想到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的真情实感。

这首古诗,既写了游春、思乡、伤老,更写了从百年兴废的感触中生发的人生哲理。全诗脉络清楚,颇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