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岭上梅
苏轼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政治家与伟大诗人。他一生关注着国计民生,与新法派们在改革措施上持有不同政见,因而屡遭新法派的打击,先是贬黄州,后又贬惠州与琼州(今海南岛)。宋代徽宗即位遇赦而还,过大庾岭,于村店休息,岭上老翁。来拜。遂题诗一首于壁间,“赠岭上梅”诗一首与老人,借以托志。
苏轼这首赠诗,就是借梅传情达意,既是表白自己心志,更是美誉老人,让老人从所赠的梅花及诗中体会其含意。
苏轼是正月北还至大庾岭,岭上梅花已开遍了,并且已结梅子。故开端一句说,“梅花开尽百花开”,写出岭上的季节特征。冬天已经过去了,霜雪不复存在。梅花已开尽,而迎来的是百花盛开,芬芳吐艳。春光融融,生机勃勃。吐露出苏轼遇赦北归的喜悦心情。正如他《赠岭上老人》诗中所说:“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而苏轼就是这极少数之一啊! 诗的第二句补叙了事实。“过尽行人君不来”,在百花盛开的岭上,来往行人与迁客骚人,皆已过尽,而你这位老人却不来拜访。这就写出了老人恬淡的心境,不染尘俗,不媚声色,超然世外。然而据《独醒杂志》记载:“东坡还至庾岭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官为谁?’曰‘苏尚书,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祐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题一诗於壁间。(即《赠岭上老人》由此可知这句诗还有另一层含意,独我苏子瞻过岭,你来拜揖送行,是知我苏子瞻者也。老翁的两句话,道出苏轼的满腹委屈,为苏轼鸣不平,使苏轼之心得到了安慰。
诗的三、四两句一气贯下,写花落后结实,由青及黄,在动态中塑造出梅花的完整形象。借以表现岭上老人爱梅与体察梅的入微之情。岭上老人不乘便摘取青梅,用以煮酒,招待贵客,而是要看细雨滴滴滋养着梅果实的成熟,由青梅演化为黄梅。梅花落后结果实,先青后黄,江南一般果熟期在四、五月份,此时正是细雨连绵时期。故人们在细雨中看梅黄成熟,称之谓黄梅雨。梅实性酸,用以调羹或密渍。青梅可煮酒。宋人晏殊《诉衷情》词句:“青梅煮酒斗时新”。陆游诗句:“青梅荐煮酒”。供人享用,别具风味。又可唤起一种淡雅情趣。南宋末人陆太初说:“人间谁是识梅真,弃实求花后世心。”可见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有个发展演变过程。苏轼正是写岭上之梅的整体形象与价值,既非单取实,又非只求花。更为可贵的是写出岭上之梅、尚得老人之爱,顽强地生长着,完成自己的一年一度的花果贡献。老人的生命与梅的生长繁衍紧密联系在一起,植梅栽松,吐露出老人的松、梅的品格与情操。苏轼知老人之心,老人亦知苏轼之冤,称其北归为“天祐善人也。”可算作是知音相遇,老人寥寥两、三句话,翻了苏轼的整个命案,恢复了苏轼的本来面目。可贵的是出自荒僻岭上的一位鹤骨霜髯的老人之口,于世事已心灰了。尚有此鲜明的爱憎。此时苏轼该是多么激动,思潮起伏,又诗情耀动啊! 后两句正是以这种激情借梅子青与黄,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苏轼也有自喻之意,经受住风刀霜剑的严相逼,不妥协;顽强斗争,终于迎来北归的这一天。这与梅花的抗寒傲霜,迎雪开花的精神何其相似啊!激扬之情,复杂的意蕴,含蓄在结尾的叙事议论的诗句中,兴寄深微。
这首咏梅诗写来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借梅托志,言浅意深,有真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