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赏梅
秦观
庭院余寒,帘栊清晓,东风初破丹苞。相逢未识,错认是天桃。休道寒香较晚, 芳丛里, 便觉孤高。 凭阑久, 巡簷索笑, 冷蕊向青袍。扬州,春兴动,主人情重,招集吟豪。信冰姿潇洒,趣在风骚。脉脉此情谁会,和羹事,且付香醪。归来后,湖头月淡,伫立看烟涛。
这是一首赞颂梅花并抒发感怀的词。全词分上、下两片。先说上片。
“庭院余寒”三句,是写在清冷的早晨,看到窗帘外的庭院中,红梅的蓓蕾绽开了。这三句词,交代出作者赏梅的时间——早春的清晨;地点——庭院中;所欣赏的是刚刚开放的红梅。从“余寒”、“东风初破”等词语,可以看出,红梅是在春寒料峭的气候里迎着东风开放。“余”、“初”等词运用得恰如其分。
“相逢未识”二句,写作者看到红梅后的最初感受。作者一看到刚刚开放的红梅花,错误的认为是茂盛鲜艳的桃花(夭桃),这是因为桃花是春季的应节花。“春风桃李花开日”,宋朝诗人韩元吉的《红梅》诗中,亦有“错认夭桃有暗香”之句。这两句是赞颂红梅的鲜艳,其鲜艳程度有如桃花。
“休道寒香较晚”三句,是写梅花的特殊性。其它的花多是在春天开放,“摇荡春风媚春日”,而梅花却是在冬末或早春开花,因此“寒香较晚”。作者在这句前冠以“休道”两个字,表现了他反对抱怨梅花晚开的说法,他指出,当你步入冷香幽放的梅花丛中时,便会对它产生孤傲高洁之感。这几句是在写梅花鲜艳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其超群的高洁的品格。
“凭阑久”三句,写作者赏梅时的行动和感想。作者长时间的凭阑赏梅,又在屋簷下徙倚徘徊以寻索开心事。 从“索笑”这一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虽面对梅花,但又觉得心情还不舒畅,想更寻开心事,但所得到的却是“冷蕊向青袍。”“冷蕊”是指在春寒中开放的梅花。“青袍”指作者的官服。唐朝时八、九品的官穿青色官服,后世用“青袍”代指卑微的官职。“冷蕊青袍”一句,是作者面对梅花抒发自己不被重用,沉于下僚的抑郁之情。
以上是上片,作者一面赞美梅花的鲜艳、高洁,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
下片写作者赴友人约会,并进一步抒怀。
“扬州”以下四句,写扬州一位朋友召集一些诗人聚会。扬州是作者的家乡,“主人”可能就是作者家乡的一位友人,他春兴大发,把与他要好的包括秦观在内的诗人们召集到自己家中,可以说是一次诗人兴会。
“信冰姿潇洒,趣在风骚。”前句写梅,梅瘦枝疏斜,姿态潇洒,梅花凌霜傲雪开放,具有“不怕雪霜侵(秋瑾《梅》)”的坚贞不屈的品格。这激起诗豪们浓厚的诗兴——“趣在风骚”,“风骚”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本词中是代指诗。与会的诗人们很可能写出许多咏梅的诗。
“脉脉此情谁会”三句,“脉脉”是彼此相视含情不语的样子;“和羹”本来是调和羹汤的意思,这是用以比喻臣子们辅佐君主,同心协力治理国家;“香醪”指美酒。这几句的意思是,大家彼此含情相对,默默不语,人们的感情谁又能领会呢?不要再谈起治国安天下的事,还是把这些心事都放在饮酒上吧。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思想感情。
“归来后”三句,写作者与友人聚会回来后,已是夜晚,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照映下的湖水,他久久地立在岸边注视着湖上的烟波。全词到此,戛然而止。
这首词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
首先,作者对梅的刻划颇具匠心,既能描写其形,又能传其神。作者先写他所看到的是“初破丹苞”的梅,写出其鲜嫩其颜色,致使作者“错认是夭桃”,这就把梅花的鲜艳程度描摹得更为形象动人,即使没见过蓓蕾初放的红梅的人也会对它有个鲜明的印象。作者不但描绘出梅花的鲜艳及色彩,还传写出其精神品格,如上片写梅“孤高”,不同于一般花草,“寒香”、“冷蕊”写出其坚贞不屈的品格,“冰姿潇洒”,既道出其品格,又刻划出其风采。
其次,结构谨严。本词分上下两片,作者突破了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因而在上片的写景中有抒情、议论、如“休道寒香较晚,芳丛里,便觉孤高。”则是在抒发对梅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下片的“信冰姿潇洒”、“湖头月淡”则又都是写景的句子。如此,上下两片各有抒情、写景,参差错落,避免了单调、呆板。还有,上片末尾“凭阑久”三句,是向下片的抒情过渡。而“凭阑久”又与下片的“伫立看烟涛”相呼应,这样,就使上下两片前后勾连,形成有机的浑然整体结构。
再次,本词在抒情上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借景抒情,在上片的“寒香”、“孤高”、“冷蕊”等写梅花的词语,也暗寓作者耿介清高的性格和怀才不遇之感慨,诚如前人评论的“故所为词,寄慨身世(《蒿庵论词》)”,这些景语皆可以视为情语。其二是本词抒情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如上片的“凭阑久”,下片的“伫立看烟涛”,都是言尽而意末尽,作者久久地凭阑,长时间的看烟波,他在思考些什么呢? 这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前人评论说:“词之蕴藉宜学少游(即秦观)。”(沈祥龙《论词随笔》)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