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首
韩驹
江南岁晚雪漫漫,涧谷梅花巧耐寒。
幸有幽香当供给,不辞三载滞西安。
云根细路绕溪斜,日出烟销水见沙。
只度关山魂已断,可须疏雨湿梅花。
篮舆晓入关山路,玉节珠旙次第开。
白发微官何用许,似怜身出道山来。
梅花,的确与众不同,偏偏喜欢在众芳摇落之后绽蕾,在冰天雪地中飘香,以此赢得古今无数幽人志士,词客画家的赞赏,或颂之以诗,或赏之以文,或形之于画,无不情流笔端,感在肺腑。人们往往视梅花为高洁的象征,美的体现。然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经历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笔下的梅花,自然也是千人千面,比自然界的梅花还要富丽多彩。
韩驹的三首梅花诗,可说是艺术的梅园中,一束引人泪目的俏丽花枝。
韩驹是四川人,少有文名。早年曾在苏辙门下求学。出仕后,被目为苏党,两次从朝中贬出,最后死在抚州(今江西临川县)。此诗当为晚年贬官,辗转江南,一次移官旅途中所作。三首诗为一组。分读,各自可以蜚然成章;合读,则浑然一体。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想象,拟人的写法塑造了一个不惧严寒,巧于避寒,高洁而又温馨的梅花形象。创造出一个人与梅花相似、相知、相怜爱的动人意境。
第一首写人与梅花的相似与相知。首句点明地点、时间、环境。说明虽在江南,到了冬季也是大雪横飞。次句赞许梅花利用涧谷的地形巧妙地抵御严寒,两句暗寓个人身世的感慨和与梅花的认同。作者与梅花的共同点很多:同生南方,同当“岁晚”,同有恶劣环境需要对付,甚至同样避地以抗“风雪”。不由不生亲切之感。三、四两句说:幸亏有如此幽雅的香气不断地提供给自己,因而,即使在西安县这样偏远的地方滞官三载也甘心情愿,在所不辞。形式上,这是苏轼“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的翻版。而内容上则别有意趣。苏诗表达的是对美味的酷嗜,而此句则写人对花的深切的知己之情,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带有自恋性质的对理想品格的向往。
第二首,写诗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前两句描写山路险仄,随溪宛转,自己旅途艰辛,侵晓趱程。三、四两句,慨叹仅仅是跋涉的劳顿已使自己极度地苦恼与怅惘,象断魂一般,心中哪里还能受得住,眼见梅花为雨所湿的凄迷情状而沸涌的痛苦之情的折磨呢?此诗前三句是铺垫,末一句才是主旨。要说的就是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一切打击、阻碍、痛苦自己都能勉强忍受,而不堪忍受的则是理想的花朵受到风雨的摧残。怜花,自然也包含自怜。
第三首,写花怜人。前两句写关山路上,梅花相继灿然开放,象仪仗队中玉制的符节,以珍珠为饰的旗帜、仿佛有意慰藉自己,欢迎自己。“篮舆”,竹轿。“玉节”,玉制的符节。“珠旙”,以珍珠为装饰的旗。后两句说:自己年龄老大,满头白发,却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哪里当得起如此隆重的欢迎。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梅花可怜我远离朝廷,被贬谪到这偏僻的道山来吧。此处,将梅花写得情意绵绵,善体人意,绝似一位含情脉脉的女性。从中可以感觉到诗人一颗备受霜寒的心是在怎样地期待着温柔的抚慰。
韩驹一生写诗不多,但创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宋诗抄·韩驹小传》说他“诗有磨淬剪截之功,不吝改窜,有寄人数年,复追取更定一二字者。”他这种锤炼语言的功夫,从这三首梅花诗中是可以窥见一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