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吴潜
二园花卉仅有海棠未谢,五用韵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真个好,一般标格,聘梅奴李。怯冷拟将苏幕护,怕惊莫把金铃缀。望铜梁、玉垒正春深,花空美。非粉饰,肌肤细; 非涂泽,胭脂腻。恐人间天上,少其伦尔。西子颦收初雨后,太真浴罢微暄里。又明朝、杨柳插清明,鹃归未?
在结构安排上,这首词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值得注意,即先抒发对海棠的赞美之情,尔后描摹海棠的形貌神韵。全词咏物而不留滞于物,在赋花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起句用设问形式,落笔点题,照应小序,写海棠花常开未谢。这一设问将海棠花人格化、性格化了,既透露了词人惜花的幽情,又隐约可见词人似有寄托。它同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当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浅层意思上说,海棠花在百花谢落之后,以自己的盎然生机苦苦留春,值得赞赏和嘉许;从深层意义上讲,这种驻春品格,何尝不是词人效仿的榜样,或者词人借此表达自己的志趣? 所以接下来,词人竟至敞开心扉,直道一声“真个好”,这恰如戏迷为演员演到精彩处喝彩一般,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词人有咏梅词数首,同前人一样,对梅的标格备加夸赞,如说梅花“高节耸,清名邈”、“孤标独韵”、“靓妆姿态”等;而对李,则有“繁李俗”、“粗桃凡李”之讥。词人说海棠的标格正可以梅为友,以李为奴,意在突出海棠的“主人”地位。梅既早谢,桃李消声,眼下只有海棠迎风而不飘,怎能不惹动词人魂萦魄牵般的情怀?古人因爱花而有护花之法甚多,帷遮幕盖,玉砌栏围,装饰十分讲究,护花的帐幕上也常有艺术点缀,可见其用心良苦了。“怯冷拟将苏幕护”,说的就是唯恐海棠弱不胜风寒,而欲以苏幕护之。句中“苏幕”指用来护花的帷帐之类。“怕惊莫把金铃缀”,盖谓勿系缀金铃等响物使花受到惊吓。上下两句构成对仗,同是写惜花之情,护花之想。一“怯”一“怕”,写来传神,炼字有工,与苏轼《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同妙。而这里的惜花仅是外层表现,惜春才是内在真情;惜春通过惜花表现,则把感情上升了一步。上片结句更荡开一笔,由园中海棠联想到园外春深:“望铜梁、玉垒正春深,花空美。”“铜梁”、“玉垒”为两山名,分别在四川合川县和灌县境内。汉扬雄《蜀都赋》中的铜梁金堂,火井龙湫”和杜甫《登楼》诗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所指“铜梁”、“玉垒”即此。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词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积极主张采取稳妥良策御金雪耻,两次为相均遭谗被罢,郁郁不得志。联想到“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蜀相开明,势必牵动自身罢相、国运岌岌可危的隐痛,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此种心曲还可以从同一时期词人的其他两首《海棠春》咏海棠词中得到佐证:“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一点聘梅心,千古凭谁语? “放眼铜梁、玉垒,已是春深寂寂,山花开且落,可叹无人赏。“望铜梁”两句为结拍埋下伏笔,寄慨遥深。
下片,词人仍首先全力誉饰海棠的形态美和神韵美,采用将花比人的技巧,以完成对海棠审美形象的塑造。词人先行描摹海棠枝体和颜色的惊人美,说“肌肤细”、“胭脂腻”,有如天生妹丽,绝无人为涂饰之嫌。两个“非”字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去”字功,可见词人对所写之物观察缜密真切,比喻自然形象,审美意识强烈。评论为“恐人间天上,少其伦尔”似乎偏高,但从一般艺术夸张角度看,也可接受。“西子颦收初雨后,太真浴罢微喧里”的“西子”,即春秋越国著名美女西施;“太真”,即杨贵妃。以美人喻鲜花,前人不乏其例,李商隐《牡丹》诗中就有“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句。吴潜词中这组对句,通过比喻描摹海棠的神韵美,所用典故虽属诗词作家常用,但因加写了环境气氛,便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意境美。在对海棠的丰姿神韵作了如此赞誉之后,词人用一“又”字将语意暗中一转,再表心曲:清明临近,山中春色犹好,鸣叫着的子鹃是否归去了呢? 全词的这一结句与上片结句遥相呼应,化用同一典故,用曲笔将词人渴望收复金人盘踞下的北方故土的隐衷揭示出来。子鹃鸟相传为蜀望帝精魂所化。词的字面上是问“鹃归来”,隐含着的潜台词则是“鹃未归”,也无处可归! 这种写法,往往为南宋词家所采用,此乃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使然。由此可见,结尾“鹃归未”这一问,实在是意味深长。
这首词上下两片结构对称,都是先赋花后抒情,赋花为主,而抒情是真,一起一落,一开一阖,命意深刻而无牵强之感,可以看出吴潜作为政治家兼词人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