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四首(选一)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咏花诗词 https://www.kekeshici.com

        

薛能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随巫峡散,何因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砍就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唐懿宗咸通初年,薛能曾在京都长安供职。五年之后,随李福入蜀西川;时隔三载,又调回长安。薛能离蜀回京,时序正值春杪夏初,京洛一带,牡丹盛开。他每日清闲无事,当然要流连于花间柳巷,赏心悦目于魏紫姚红,诉说阔别三年来对牡丹的相思之苦。“京国别来谁占玩,此诗光景属吾诗。”(《牡丹四首》)之四)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花人重逢之后悲喜交加,怨爱互与的复杂感情。
        “去年零落暮春时,”诗人眼前看到的本是盛开之牡丹,久别重逢,必然有更多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但却起笔于去年暮春牡丹花零落凋谢之时,用这种欲擒故纵的写法,更能充分表达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诗人为什么要从去年离别时写起呢?“泪湿红笺怨别离。”原来,在一别经年之中,诗人对京国牡丹朝思暮念,和泪题诗,诉说相思之苦。“泪湿红笺”,诗人写诗时,滴滴相思泪竟把红色诗笺都润湿了,此语深沉蕴藉,如泣似诉,把诗人思念牡丹的万般情愫、满腹愁绪倾吐殆尽。
        薛能《牡丹四首》并非同时写成。前两首为五言排律,诗中的语气,情感和涉及的风物地名,都可以证明写于西蜀。第一首诗中有“蜀水争能染,巫山未可怜。”第二首诗中有“晓光如曲水,颜色似西川。”因此句中的“红笺”所指应当是《牡丹四首》诗中前两首诗。诗中还有逐日愁风雨”“因兹任病缠”等句子,表现出来的正是诗人离别京国,棲身西蜀之后,对牡丹日思夜念以至于积怨成疾的痴情。
        第三、四两句诗,紧紧围绕前句中的“怨”字,信手拈用两处典故,从微观上洞激诗人辞别牡丹之后微妙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常想便随巫峡散,”诗人借用巫峡云雨来去无定的特点,诉说自己别离之后终日惶恐不安,担心此别此恨会象巫山云雨一样,或许散而不聚,或许聚而又散。诗人的感情多么复杂,有惊恐,有忧悒,有淡淡的哀怨,也夹杂着一丝热望。诗人对京国牡丹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如今终于盼来了久别重逢这一天,怎能不惊喜交加?“何因重有武陵期”。诗人借用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的典故,暗示了此度重逢完全出乎意料,令人难以置信。诗人盼望重逢,但又深知重逢机会渺如巫峡云雾;因此,一旦这种幻想变成现实,必然疑心自己似乎在梦中仙境了。
        前四句诗人从去年别离写到今日重逢,从神话传说写到眼前现实,层峦迭宕,迂回曲折,而又时时萦绕在诗人对牡丹的缠绵情意这条线索上,使诗句虚中有实,紊而不乱,紧扣读者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五、六两句,诗人用拟人手法正面描写牡丹。而诗人运笔仍重在传情而不求绘形。“传情每问馨香得”,诗人对牡丹如此情深意笃,不是由于它娇美的外貌,而是由于它发自内在的馨香。正是这种内蕴的美,深沉的爱,使得花人之间即使远隔千里,离别多年,依然情意缠绵,遥相思念。“不语还应彼此知”。分手之后,自有万千情话倾诉,而意外重逢,竟然相对无语,脉脉含情。“此时无声胜有声”,那绵绵情话、切切私语反倒显得赘余。诗人拈来“不语”二字,凝重、精深,既切合牡丹花的特点,又能充分表达感情。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最后两句诗把花人之间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依恋之情推向了高潮。久别重逢,不曾诉说一句知心话儿,岂能怅恨离去?因此,诗人此时只想把枕席安置在栏边花下,与牡丹骈䟡足而卧;等到夜阑人静,心绪安定之后,再从头细诉别离之后的相思之苦。情意之深,相思之切,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
        其实,薛能这首诗,并非单纯表达对京都牡丹的依恋和思念,其中还蕴含着对某种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他一生“耽癖于诗”,(《唐才子传》)不管走至何处,都“千题万咏”以至于“忘食贪魔作瘦人”(《自讽》)他忧心当时诗坛“淫哇满眼关睢弱,尚词微事可愁人”(《寓题》)并且“常感道孤吟有泪,却缘凤坏语无情”(《题后集》)。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诗人在诗中寄寓如此深情并梦寐以求的就是他倾注大量心血并为之终生奋斗的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这首七律,构思巧妙,笔法新奇。诗人不直接描写牡丹色香之美,也不用一句赞誉之辞,通篇用拟人手法,把牡丹当成自己思念中的情人,牡丹的高雅和魅力,全用恋人的口吻烘托而出,写得情真意切,委婉感人。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笺》中称赞薛能之诗能“借异色为景,寄别兴写情,尽废前观,另辟我境”。用以评价薛能全部诗作,未免过高,但用以评价这首牡丹诗,信非溢美之辞。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