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
罗绍威
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
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
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苍苔。
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
晚唐罗绍威(一作罗隐)的七律《白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处处离不开写菊,从白菊的品格一直写到它的形象、功用,进而点出寻找的地点,纯然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菊颂。
首联“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即扣诗题,写深秋之际,白菊尽管遭受到烈风严霜的无情吹打,但它仍然洁白鲜亮,昂首怒放。这是对白菊坚强不屈性格的生动写照,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敬慕之情。其中“竞欲催”和“不低摧”对比强烈:一边是风霜对菊花的肆虐无忌和残酷欺凌,一边是白菊不畏强暴、傲然挺立的英俊姿态,从而展现出秋菊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语意显豁,感情色彩浓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禁想起李白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折腰”一词,便出自陶潜的《归去来兮辞》。陶潜当年爱菊,爱的是菊花的孤高自洁,结果他只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便远离官场,毅然归田,以示与当权者不同流合污;李白久慕陶潜,同样敬慕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兼之拯物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便促成了对于封建权贵的极大蔑视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这两位相距三个多世纪的大诗人,其所以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原来他们都有着菊花一样的坚贞不屈的性格。
颔联“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两句,作者从侧面来刻划白菊的形象。“素手”一词,出自《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原指织女纤细而白嫩的手,这里泛指一般女子奇巧的双手。少女的双手再巧,也难以妆扮出白菊的模样,可见其天姿本色别有神采;“金钱”,既指象金钱一般的朱黄色,又含富贵钱财之意。金钱虽然贵重,同样不能诱惑白菊,使它易色变质,足见其坚贞不渝,信守高洁。这两句诗人以奇巧的构思,明艳的辞采,从侧面烘托出白菊的独特形象和可贵品格,令读者油然而生敬意!
颈联直陈白菊的功用。“渌酒”,系滤过的清酒。这种酒本身就有一股扑鼻的香气。如果菊花的幽香散发开来,飘洒在醇酒上面,那酒更是芳香馥郁,美不胜言。“宜”字颇为精当,它道出了酒因菊益香,菊借酒更美,二者交融,相得益彰,令人为之陶醉的情景。诗人在写了白菊的芳香之后,很自然地将视线转移到它的枝叶上。菊花枝繁叶茂,相互交接,形成一幕天然的荫凉,庇护着它根部附近的苔藓免遭风吹日晒,使之茁长。“荫”字含义饱满,既说明菊花的功用,又道出它的茂盛,一箭双雕。这两句是根据白菊的生长特性来落笔的。由于作者选取了“香散”和“叶交”两个方面着力描写,尽管用墨不多,依然给读者留下亲切而又深刻的印象。
前三联在对白菊铺张描写之后,笔锋轻轻一转,尾联点明寻找的地点:“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深夜时分,闭门抬头一望,只见寒窗跟前有一堆雪白之物,那就是所要寻找的菊花。诗人之所以选择“中宵”这个时刻,显然含有深意:此时夜阑人静,屋内光线暗淡,惟见窗前皎洁的白菊迎寒怒放,一暗一明,对比强烈,从而把一盆雪白耀眼的菊花突现在读者面前。“雪一堆”三字,更是点睛之笔,极为形象地描绘出白菊的花硕朵繁和鲜亮色泽,其设喻之新奇、意境之幽深、辞采之壮美,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匠心。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首先紧扣题目,咏物有分有合。作者以“白菊”为题,每联描写一个方面,层次清晰,最后加以归纳,揭示题旨,不仅形象完整,且有画龙点睛之妙。其次,诗中运用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写景状物绘形绘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其三,通篇无刻意雕琢和掉书袋习气,语言流畅易晓,字无虚设。钟嵘《诗品 ·序》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本诗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