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木樨
朱敦儒
人间花少,菊小芙蓉老。冷澹仙人偏得道,买定西风一笑。
前身原是疏梅,黄姑点碎冰肌。唯有暗香长在,饱参清露霏微。
这首吟诵木樨的词作所歌咏的 即是桂花。桂树因其纹理如犀,故称木樨,是雕刻用的上好材料。古人很早就把它作为工艺用材,如屈原的《离骚》等诗篇时常提及“桂舟”、“桂掉”、“桂栋”等。木犀的花就是桂花,每年在中秋前后盛开。每逢金风送爽时节,桂花便艳溢香浓,频频袭人,那种兼有清爽和馥郁两种特点的桂香,与其他各种花香完全不同,它清和涤尘,浓能透远。一树在厅畔,满院生异香,甚至可传到很远的地方,所以桂花又有别名为“九里香”。由于桂花有着清香飘逸、浓馥致远的特点,所以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为它写下了大量赞颂的诗篇。朱敦儒的这首桂词在同类作品中可列为上品。
词的前两句先写桂花花期正值众芳凋谢、黄菊未展的中秋时节。“人间花少”含有惋惜之意。在这一年一度明月最为皎洁辉映的时刻,却无好花相陪,不是太遗憾了么! 清人唐孙华咏桂诗有“黄绽早先篱菊信”,意为桂花发时篱菊尚未叶蕊,同本词的“菊小”同意。菊刚刚在含苞,芙蓉(即荷花)却早已残破不堪了,这样冷冷清清过佳节,岂不太煞风景。“冷澹仙人偏得道,买定西风一笑”。还好,还是词人有办法,他竟然买通了西风,使它吹绽了桂花,让普天下人都可高高兴兴地观它的美色,闻它的奇香,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桂花花期在中秋,佳日到而桂花自放,这是自然之理。但作者却偏偏别出心裁,节外生枝,推称这桂花是因他有道行而催促西风吹绽的,这简直是颠言狂语。然而这颠言狂语被织入词中便成为奇言绝语,为常人所不能道和不敢道。“冷澹仙人”即“冷淡仙人”,是词人的自我称呼。“冷淡”在此意为“幽寂”。五代南唐李中有《书小斋》诗:“其谁肯见录,冷淡少知音”即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便以“清都山水郎”自命,一生中只有很少时间做官。大多时间过着插花醉歌、消遥林泉的幽居生活。他的《好事近·渔父词》是这样描述自己潇洒疏放的生活情趣的:“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被霜冲雪。”与本词中的冷淡仙人襟怀完全相同,故这冷淡仙人便是作者自称。又词人选用“西风”二字,也是有讲究的。中秋至而西风起,唯能买通西风方能令桂花吐艳,故不说“东风”。杨万里有桂诗两句可作旁证:“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这“半点香”便是西风带来的桂香。
词的下片作者又故作怪论,说这桂花的前身原该是梅花,不过是节令更代的缘故,才将原先梅花的冰肌点碎,而玉骨犹存,因此暗香长在。这混有梅香的桂香又同清露杂揉在一起,飘洒于天地万物间,实在令人喜爱。我们知道,梅桂根本不属同类,梅为腊梅科落叶灌木,桂是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两者哪能轮流在同一树上开放?但细细想来,作者如此说也有一番道理。只因桂花开时,它的叶腋间缀满密集的小黄花,一团团,一簇簇,耀金烁黄,好不迷人。这种开黄花的金桂是桂花中的珍品,香气特浓,无论从花形花色上讲,都同蜡梅十分接近,怪不得词人就干脆把蜡梅说成金桂的前身了。“黄姑”,又名河鼓,是星名,据说是牵牛星。黄姑星夏秋明亮,冬春不易见,故以它替代季节转换之意。“点”即揉。此句意为随着冬春逝去,夏秋到来,梅花已被时间的脚步揉碎为尘土。“参”通“糁”,混杂之意。“霏微”即朦胧,韩愈《喜雪献裴尚书》诗有“浩荡乾坤合,霏微风象易”。此句意为这梅香、桂香同清露掺混在一起,把馨香传送到朦胧的夜色中,使大家都闻到香气。
《清平乐·木樨》这首词表现手法独特,在表面似狂放颠乱的描述中,体现了词人对桂花的特殊喜爱,这在花卉词章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