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 - 高启
高启
草茫茫, 水汩汩, 上田芜, 下田没。 中田有禾穗不长, 狼藉只供凫雁粮。雨中摘归半身湿,新妇舂炊儿夜泣。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元末隐居于吴淞青丘, 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洪武初,为翰林院国史编修,颇受重用。后因替苏州知府魏观撰写《上梁文》,魏被诬告谋反,高启亦受牵连而被腰斩。此案为明初一大冤案,诗人离开苏州押赴南京受刑时,曾赋诗鸣冤:“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澈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高启诗因事缘情,随物赋形,纵横变化,不拘一格,为明初一大家。
这首诗抒写了农民在遭受水灾后的怨苦之情。起首四个短句,生动地再现了灾后农村的荒芜景象:野草茫茫一片,大水汩汩流淌,高田满目荒芜,低田全被淹没。这客观的景物描写中, 已融进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怜悯之情。
接着两句,写那不高不低、地势中等的一片良田里,也只长禾苗不结穗,那稀稀拉拉、错杂零乱的一点点禾穗,最多也只够供水鸭子和大雁饱餐一顿罢了。在这新鲜独特的比拟中,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沉重的叹息声。
最后两句,写遭灾的农民,即使对于这一点点粮食,也当作珍宝,舍不得让凫雁去糟蹋,赶紧冒雨摘了回来,虽弄得半身透湿也在所不顾。家中主妇赶忙把这湿谷子舂成米煮成粥,可孩子已经饥不可待了,夜半传来哀哀的哭泣声!这哭声如怨如诉,深深敲打在人们的心坎上!
这首乐府诗看似平淡,实际上构思立意妙不可言。首先是凫雁的形象在诗中出现,用意很深。表面上只 是说结穗的禾稻少得可怜,只能充当凫雁的口粮。除此之外,还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凫雁这两种水鸟的出没,衬托出水势之大,水灾之严重。燕雀等旱鸟早绝了迹,只有水鸟得势,灾情之严重可想而知。二是以凫雁的出没,衬托农民珍惜粮食的心情,为下文雨中摘归埋下伏笔。而雨中摘穗又是以农民饥火中烧为依归的。
其次是结尾两句浅显之至,简净之至,实际上包蕴极深而又含蓄至极。冒雨摘穗、带湿舂炊、饥儿夜泣等极其简单平常的行为中正蕴藏着灾民断炊已久、饥火中烧、急不可耐的苦情。但是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人们读了这首诗以后不仅要问:当这一点点湿谷吃完,这家农民又该怎么办?如此大水,这哀哀夜泣的啼饥号寒声,难道仅此一家?诗人仅在关键之处轻轻地点了一两笔,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竟如此宽广,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技巧的高明。
-
《[南吕]四块玉》 - 关汉卿
[2019-05-12]
-
《[双调]水仙子》 - 讥时》 - 张鸣善
[2019-05-12]
-
《[商调]集贤宾》 - 宫词》 - 曾瑞
[2019-05-12]
-
《[正宫]端正好》 - 上高监司(节录)》 - 刘时中
[2019-05-12]
-
《[正宫]醉太平》 - 无名氏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