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李白
李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二载(753)秋从梁园重游宣城时所作。宣城是皖南一座风景优美的名城,即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诗人谢朓,字玄晖,在宣城做太守时曾建一座北楼,又称谢朓楼。《江南通志》云:“陵阳山在宁国府城南,冈峦盘屈,山峰秀拔, 为一郡之镇。上有楼,即谢朓北楼,李白所称‘江城如画’者。”谢朓是李白最钦佩的古代诗人之一,而谢朓北楼又是宣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因此李白每到宣城,必游北楼。《李太白全集》中有好几首咏北楼的诗,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
“江城如画里”,劈头一句总写宣城如画的美景给诗人留下的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有笼罩全诗的作用。“山晚望晴空”,紧接着第二句即补充说明,对宣城的这个美好印象,是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陵阳山的谢朓北楼远眺时所见。当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更显得“江城如画”啊!按照时间的顺序,应当先是“山晚望晴空”,然后才能看到“江城如画里”的美景。现在诗人故意采用倒装句法,劈头就写“江城如画”的美景,然后才补叙诗人登望的时地动作,显得非常突兀有力。正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说:“起手贵突兀……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这首诗的开头,正具有这样的特色。
然而,江城究竟象怎样的图画,读者的心目中还是比较空洞模糊的。于是,中间两联便对“江城如画”的美景作了具体渲染。不过,江城大得很,美景多得很,诗人从何处落笔呢?记得有一个美学家曾说过,无限大和无限小都无法引起美感,因为它缺乏具体性,使读者难以捉摸,无从想象。诗人李白是深深懂得这一艺术法则的, 于是,他采用“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集中笔墨,重点描写了江城的水、桥、桔柚、梧桐,以这四种典型景物来反映宣城美景的全貌。
宣城的宛溪、句溪二水绕城而流,所以有“两水夹明镜”句,意谓宛、句二水,清澈明净,象两面宝光鉴人的镜子,夹护着宣城;宛溪有隋开皇(581—600)中所建凤凰、济川二桥横卧其上,所以有“双桥落彩虹”句,意谓凤、济二桥的倒影投在水中,恰如彩虹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桥影倒映在溪水中,纤毫毕现,把“明镜”衬托得更加清澈;“明镜”中映现着彩虹,色彩斑斓,使二桥的风姿显得格外秀丽。这两句工整的对偶,不仅出于使平仄协调、音韵悦耳、语言更加整齐等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出于能互相衬托、相映生辉、使意境格外优美等内容上的需要。刘勰说过:“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李白的这一联比喻贴切,妙语天成,清新秀丽, 自然成对,是千百年来人们激赏的名句。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语》卷下)我们从如画的江城,清碧如洗的晴空,明镜似的溪水,彩虹似的桥影这些新鲜明净、充满生机的景象中,感觉到了诗人恬静怡悦的心情。这时候的诗人,完全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深深地陶醉了。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心雕龙·物色》)再写下去,诗人的感情起了显著的变化:身在谢朓北楼,面对如画美景,很容易想起古代写景能手谢朓已一去不复返了:“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谢公亭》)。于是,第三联诗句中的感情来了个骤然的转变,从恬静怡悦一下子转为凄清迟暮:“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意思是说,眺望远处的炊烟,袅袅空际,罩住桔柚林,仿佛带有一层寒意。这寒意既是客观的(因为秋天一到,万木萧疏),也是主观的(因为思古怀人,愁绪绵绵),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表现。“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大,水分容易蒸发,为了保留水分和养料,顺利越冬,梧桐在树木中是最先凋谢的。本来是梧桐叶落(衰老),显示秋季的来临。然而,现在诗人倒过来说,就变成秋季的来临促使梧桐变老。这样写,是为了抒发诗人浓重的功名无望的迟暮之感。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经五十三、四岁。他自从天宝三载(744)为高力士、杨玉环,张垍等人所谗毁,被玄宗赶出京城以后,落魄江湖已达十年之久。他的心中已郁积着够多的痛苦,曾在另一首登谢朓楼诗中尽情发泄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现在,想起这一位自己最钦佩的南齐诗人谢朓,一生写出那么多清丽秀逸、警策动人的诗歌,象“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名句令人心折不已,然而,他在罢去宣城太守后不久,竟被萧遥光等奸人所诬陷,下狱而死。如今只剩下他经手建造的一座北楼,依然屹立在陵阳山上,面对着宣城这如画的风景,真是风景依旧,而物在人非。自己的遭遇,又跟谢朓多么相似。难怪诗人要无限感慨地说:“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谁能够理解此时此刻诗人复杂的心情呢?这两句中包含着诗人对功名不就,仕途坎坷的多么深沉的感慨啊!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特色:一是紧扣题目,结构谨严。首联是总冒,写出登楼远眺的总印象,总揽宣城全貌。颔联、颈联抓住宣城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着力刻划,赋予首句以极具体的内容,极鲜明的形象。尾联很自然地落脚到对于谢朓的深沉怀念。全诗由总到分,再由分到结,无不与题目丝丝扣合。二是寓情于景,含而不露。粗粗一读,前三联几乎全是景语;细细体会,才知道这三联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的情绪从恬静怡悦转为凄清迟暮,不是靠直接抒情,而是全靠景物本身的形象和色泽来透露。这种写法,耐人涵咏,发人深思。三是千锤百炼,字字玑珠。中二联的四个动词尤为突出。“夹”字“落”字,将明镜似的两溪和彩虹似的双桥写活了;如果写成“两水似明镜,双桥如彩虹”,那就变成人人能道的常景,不是李白笔下独特的宣城美景了。“寒”字“老”字,形容词用作动词,以通感的修辞手法,把炊烟袅袅轻笼、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
《[南吕]四块玉》 - 关汉卿
[2019-05-12]
-
《[双调]水仙子》 - 讥时》 - 张鸣善
[2019-05-12]
-
《[商调]集贤宾》 - 宫词》 - 曾瑞
[2019-05-12]
-
《[正宫]端正好》 - 上高监司(节录)》 - 刘时中
[2019-05-12]
-
《[正宫]醉太平》 - 无名氏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