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 韩愈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熳, 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深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这首诗用开头二字为题,这是继承了《诗经》的传统。杜甫入蜀以后一些诗篇也是如此立题的。大概诗人在写这类诗时,并未考虑题目,写好以后,就随手把开头二字作为题目。这类诗的题目,是不能概括诗的主要内容的。这首诗实际上不是写山石,而是写诗人在一个初夏的黄昏去游山寺,第二天清晨独自返回这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极细致的笔触和极鲜艳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初夏山景图。
这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山石”——“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并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初夏的季节。荦(luo)确,山石不平的样子。第一二句写诗人爬完崎岖不平、曲折幽微的山路,在黄昏时分蝙蝠乱飞的氛围中到达山寺。蝙蝠乱飞暗示着气候的闷热,为下文阵雨的描写埋下了伏笔。第三四句写诗人走进山寺刚升堂坐下外面就下起了一阵骤雨。这一阵雨下得太好了,经雨水一洗,芭蕉叶显得更大更绿,山栀的花开得更盛,显得更丰满,浓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方东树说:“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则顺叙,却一句一样,如展画图,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唐宋诗举要》卷二)
第二段(“僧言”——“光入扉”),写黄昏时山僧殷勤接待的情意和夜深留宿山寺的情景。执火观壁画二句写得真切动人,使人犹如身历其境;铺床置羹饭二句写得情意浓郁,使人恍若面对山僧。由“所见稀”反衬出壁画的古老和山僧的殷勤,由“疏粝亦足饱我饥”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愉悦舒畅。夜深人静,留宿山寺,百虫绝迹,万籁无声,皓月出岭,清光入扉,此时此刻,令人心醉。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与诗人一起沉醉于这幅美丽的夜景中去了。
第三段(“天明”——“风生衣”),写天明诗人辞别山僧在归途中所见到的山景。天明二句,概括性极强,叙写天亮以后,诗人辞别山僧,独身走上归途。这时候,大雾弥漫,烟笼雾锁,山路依稀,若有若无,诗人一脚高一脚低地探路前进。忽然间,烟消雾散,满山通红,涧水澄碧,色彩斑烂;诗人穿行于粗壮的松枥树丛间,清风拂衣,流水淙淙,赤足踏在涧石上,涧水从足背上滑过,十分凉快舒适。这一段雨后山林的晨景,写得多么明丽、细致,多么真切而有感情,真是“诗中有画”啊!
第四段(“人生”——篇末),以感叹作结。鞿,同羁,马的笼头。“为人鞿”,即受人拘束的意思。这一段用官场的不自由来反衬山林的自由,用终老山林的愿望来反衬山景的美丽迷人,是写得非常切题的。并不是作者真的不愿做官想隐居山林;而是说,这山景太美丽、太迷人了,简直使人连官都不想做了。
这首诗完整地记叙了诗人一次游山的全过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绚烂多采的初夏山景图。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由“黄昏”到“夜深”,再到“天明”,缓缓叙来,不慌不忙。舒徐从容的音节跟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是一致的。前三段写景,全用形象思维,靠景色画面来感染,用字准确,色彩鲜明,笔触细腻,融情入景,处处体现了“人生如此自可乐”的情意。所以第四段议论抒情就水到渠成,并不感到抽象了。顾侠君认为韩愈的七古有意学习杜甫的拗体,“而中间偏有极鲜丽处,不事雕琢,更见精彩,有声有色, 自是大家。”(《唐宋诗举要》卷二)韩愈此诗,确有这种特色。
-
《[南吕]四块玉》 - 关汉卿
[2019-05-12]
-
《[双调]水仙子》 - 讥时》 - 张鸣善
[2019-05-12]
-
《[商调]集贤宾》 - 宫词》 - 曾瑞
[2019-05-12]
-
《[正宫]端正好》 - 上高监司(节录)》 - 刘时中
[2019-05-12]
-
《[正宫]醉太平》 - 无名氏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