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 - 《诗经》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怨诗趣诗怪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读完这首古老的民歌, 立刻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图景: 一群伐木的奴隶在河边砍伐,他们衣衫褴褛,疲惫不堪, 一边在砍伐, 一边在歌唱,歌声中充满怨恨和嘲骂:

乒乒乓乓砍伐檀树哟,砍好的檀树放在河岸边哟,河水清清波纹象连环哟。耕种收割你不干,凭什么拿走粮食千万捆?打猎捕兽你不问,凭什么有野猪在庭院中悬?那些个贵族老爷们啊,

可不是在吃白食!

歌词反复了三遍,每一遍都在关键之处换掉一些字眼,以加强怨恨感情的抒发和嘲骂的力量。由此可见,《伐檀》是一首反对苛政和剥削,讥刺贪鄙的不劳而食者的怨诗,它反映了古代劳动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

西周后期, 奴隶制度越来越腐朽,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再加上自然灾害相当严重(例如厉王末年发生大旱, 出现人相食的惨象),奴隶们再也忍受不了奴隶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率相反抗与逃亡。他们直觉地意识到,他们的贫困与苦难,跟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专门“素餐”(吃白食)的所谓“君子”有关,因而他们在砍伐檀树修造车子的沉重劳动中,用歌声来抒泻他们内心的怨愤,来诅咒那些寄生虫的不劳而食,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些奴隶主贵族老爷。

这首古老的民歌,具有极其强烈的讽刺性。“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 (悬特、悬鹑)兮?”这些句子采用对面审贼、指赃责问的口气,感情激愤,语气峻急,使对方无法遁形。“彼君子兮,不素餐(素食、素飧)兮!”等句,又采用反语,冷嘲热讽(因为这些句子直译起来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啊,是不吃白食的!”),表面赞扬,骨子里嘲骂,就显得更有批判力。

这首民歌采用重复格,三章的内容和句式一再重复,只是在关键的地方更换一两个不同的字眼,如伐檀、伐辐、伐轮,河之干、河之侧、河之漘,涟猗、直猗、沦猗,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悬貆、悬特、悬鹑,素餐、素食、素飧等,有的是同义词,有的是同类事物,以表示示剥削的不同方式、剥削的巨大数量或事物的相同性状,通过一唱三叹的方式,逐章加重感情的容量和浓度,增强讽刺的力量。

这首民歌在语言上打破了诗经四言的定格,四、五、六、七、八言句都有,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鲜明而富有变化,显示出民歌在形式上自由活泼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