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军帖〕即下文中的“军书”,征兵的文书、名册。〔可汗(ke han)〕古代西北地区各国对君主的称呼。〔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即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胡骑(ji)〕古代称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tuo)〕即刁斗,军用铜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明堂〕殿堂。〔策勋〕记录功劳。策,竹简,此处作动词用。〔十二转〕将勋位分成若干等,每升一等为一转。十二不是确数,与上文“军书十二卷”、下文“同行十二年”之“十二”都是泛言其多。〔尚书郎〕古代中央的政治机关有尚书省,其属官有尚书郎。〔明驼〕一种善走的骆驼。〔理云鬓〕梳头发。云鬓,指头发柔密如云。〔帖花黄〕在额上贴黄纸剪的花,或在额上涂一点黄色,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妇女装饰。〔火伴〕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是同火的人。〔傍地走〕贴着地面在一起跑。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讲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勤劳善良、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富贵的品质,集中表现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得到千百年来人民的喜爱。
诗篇头尾完整,按照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此替爷征”,写木兰得知征兵的消息,忧愁老父年迈,决心替父从军。“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篇一开头就写木兰停机叹息,明明有忧虑,却说“无所思”,“无所忆”,岂不自相矛盾?且看另一首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北方由于连年战争,男子死亡很多,因而姑娘择婿出嫁较难(从《捉搦歌》、《地驱歌乐辞》、《紫骝马歌辞》均可见到此种情况)。《木兰诗》借用此诗前两句之问,答以无思、无忆,然后讲出“昨夜见军帖”,说明自己并非忧嫁,而是忧父。先作一否定,然后说明真正的所思、所忆,继而决定“从此替爷征”。诗中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忧虑“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毅然作出决定。可见木兰是一个心性很细又有决断的姑娘。
第二段,从“东市买骏马”到“胡骑声啾啾”,写木兰备装从军,征途中思念父母。这里用了排比句,写分别到四个市场上购买战马装具。这样写,既有鲜明的民歌风味,又表明购物的仔细和紧急。至于在这之前一家人的讨论、父母之不忍、木兰之坚持说服父母以及研究女子如何置身军伍之情事,尽略去不写,留给读者去想象:家中除父母外,还有什么人,也在后文补充交代。诗篇对于购装及征途采取详写。其中两次写“旦辞”、“暮宿”(“暮至”),反复渲染,点出征途迢迢,愈走愈远,并从木兰的一方写出父母的牵挂,写出木兰的依恋。“鸣溅溅”、“声啾啾”是异地的音响,与记忆中的亲切的“唤女声”形成对比,写出边地的荒凉、肃杀,写出巾帼英雄的万般柔肠。重复之中,构成扇对。两组句子都是前二句叙事,后二句抒情,极动人地抒写了木兰眷恋父母的深情。
第三段,从“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写木兰十年苦战,胜利归来。这一段十分精炼。前二句写她奔赴战场;中二句写战事的艰苦,“朔气”与“寒光”句概括了战场上的日日夜夜;后二句写她九死一生,胜利归来。六句格律工整,且有两组对偶,说明此诗在北魏时期产生后,流传中得到了文人的加工。
第四段,从“归来见天子”到“送儿还故乡”,写木兰朝见天子,受赏辞归。这一段也是略写,表现木兰不慕荣华富贵,一心想和家人团圆,过平凡的劳动生活,显示了她的品质的高尚。
第五段,从“爷娘闻女来”到“木兰是女郎”,写木兰返家,受到亲人欢迎,恢复本来面目后,伙伴十分惊讶。这一段先反复使用同样的句式写父母、姐、弟对她的欢迎。三个不同的年辈,各有不同的行动,表现同中有异的心理活动。父母已经年迈,走路要互相扶持,本该在家,却远出外城迎接,一方面由于他们爱女情深,盼女情切,一方面也微露父母的感谢和不安:为了保护老父,一个女孩家受了那么多难为,吃了那么多辛苦,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做爹娘的心中不忍。姐姐本来也可以出城去迎,却“当户理红妆”,因为女子总有爱美之心,姐姐年岁也大了,不愿让妹妹看出老态心中难过,因而要梳洗打扮一番,让欢迎活动显得喜气洋洋。小弟被父母安排在家准备酒饭,霍霍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款待姐姐。小伙子的戆厚、热情、激动,于动作描写中流露出来。总之,正如当年一家人忙着为木兰置办行装一样,现在一家人又忙起来了。不过,再没有紧急的气息,而是充满欢乐、和平的气氛。木兰回屋换装写得也详。“开我东阁门”二句,互文见义,写她在家里到处走动,对久别的一切都感到亲切、可爱。至于她与亲人见面时的热烈场面,应该是一个高潮,诗中却避开,一字未写,只写木兰一个人,写这个欢聚高潮过去后的平静的、细小的活动。木兰爱这个家庭的一草一木,一床一几,对亲人的爱已不言而喻。接下来,写木兰换装,恢复女子本来面目,显示她对和平劳动生活的热爱,也补充交代了木兰十年征战,原来是女扮男装。
第六段,即结尾四句,木兰以双兔为喻,风趣地夸耀自己女扮男装的成功。为什么战友与之同行十二年,看不出木兰是女郎呢?木兰用双兔作比喻,不无得意地作了说明。兔的性别不易看出,但雄兔静止时腿好扑腾,雌兔静止时两眼迷离如睡,还是可以看出性别的;当雌雄两兔在地上同时跑动时,这个区别就看不到了。以此比喻在出生入死、激烈动荡的战争中,女扮男装不易被发现的道理。结尾处不说“安能辨它是雌雄”,突然说出“安能辨我是雄雌”,直接点出比喻的本体“我”来,可见木兰的爽朗、聪颖和得意。不夸自己的辛苦,不夸自己的功劳,只向战友夸耀自己改装的成功,木兰天真、纯朴、高尚的品质于此可见。
《木兰诗》所以千百年来受人喜爱,不只是由于讲述了一个奇而又奇的故事,而是写出了一个令人喜爱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她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从北朝民歌看来,当时一些北方妇女能和男子一样骑射作战(见《李波小妹歌》),木兰这个人物虽不能从史料上确定其为何人,但她的存在是有生活基础的。同时,木兰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表现了劳动人民孝敬父母、勤劳善良、聪明机智、英勇顽强、不慕荣利等等品质;女扮男装蒙混一时也并非不能,但在十余年中一直没有暴露真相,则确有夸张和理想化的因素。可是民歌的作者希望他们的主人公具备这样的品质和能力,希望女子也能为父分忧,作战立功,打完仗就回来,依然是那么年轻、可爱。所以,木兰是人民按照理想塑造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木兰的奇事得到了人民的承认,木兰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的喜爱。由此,使这首杰出的现实主义民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伙伴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但《木兰诗》并没有把木兰写成五大三粗的男性,反而是紧扣住“木兰是女郎”这个中心来叙事写人。对于木兰的多愁、善虑、想念父母的柔肠,对于木兰不愿做官、只渴求与亲人团聚的淡泊胸襟,对于木兰到家兴奋、喜悦、迫不及待地恢复女儿面目的心情,诗篇极力铺写、渲染,对于战争的经历、凯旋的过程只用六句、八句就简略带过。诗篇有很大的跳跃性,很象用镜头组接的故事影片,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免去了许多拖泥带水的叙述,使诗篇能集中力量刻画人物,增加抒情性。由此,使这首具有阳刚之美的北朝民歌充满家庭生活气息和亲子人情之味,而具有阴柔之美。这两种美在诗中互相衬托补充,相融无间,给人丰富的感受。
此诗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如重叠、反复、排比、对偶、连珠、比喻等等,都使这首朴素自然的民歌增色不少。
今日更新
-
写潼关诗词之《题潼关》
[2019-12-17]
-
写潼关诗词之《题潼关》
[2019-12-17]
-
写潼关诗词之《题入关(二首)》
[2019-12-17]
-
写潼关诗词之《题《出关图》(二首选一)》
[2019-12-17]
-
写潼关诗词之《雨晴复赋一绝》
[2019-12-1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