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 唐·杨炯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边塞战争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凤阙〕汉武帝于长安造凤阙,此借指长安。〔龙城〕汉时匈奴大会诸部祭天之所,此借指敌方要地。〔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四杰”对初唐诗风的转变是有贡献的,他们把诗歌的题材扩大了,开始把诗歌的内容从宫庭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写出了一些风格刚健、境界苍凉的边塞诗。杨炯的《从军行》就是初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乐府旧题,却是一首五言律诗。它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边塞,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杨炯一生并未从军出塞,因而这首诗并非记实之作,而是一首抒写壮志豪情的抒情诗。

首联写战争的警报传来,诗人心情激动。报警的烽火一站站传来,火光照亮了京城长安。诗中不用“传”字,而用“照”字,见出军情的紧急、形势的严重。诗人立即对国家的安危产生关注之情。“不平”中有对入侵之敌的愤慨,有投笔从戎乘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一个“自”字联系前后两句,表明心理活动产生的迅速和产生的必然。

颔联写随军出征,直指敌军要地。“牙璋辞凤阁”就军队辞别长安出征而言,“铁骑绕龙城”就军队到达战场而言。两句对仗工整,衔接紧凑,中间略去了行军的千山万水、晓行夜宿,显示了唐军的神速和军威。一触即发的血战就要开始,这是爱国士子为国捐躯的时刻,也是他们实现建功立业壮志的时机。两句诗写得典重、稳炼。“辞”字显出师出有名,有庄严、正义之态,“绕”字既是静态,也有动势,写出了唐军勇猛、强大,在“龙城”四周包围、巡弋,寻找战机的军事态势。

颈联写战场拼搏的激烈、艰苦。这一联没有正面描写作战的状况,诗人从侧面着笔,用战地的风雪严寒渲染苦斗的气氛。大雪纷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只见白色的世界中有战旗闪动;寒风呼啸,压倒了众多的声音,却夹杂着战鼓的声响。前一句从人的视觉描写,后一句从人的听觉着笔,加深了人们对战场的印象。作战的军队应是战场的主体,风雪的背景只是客体,但诗人用了喧宾夺主之法,反而更衬托了沙场战斗的艰苦、残酷。这两句既写出唐军将士的英勇,也透出浓重的悲壮气氛。

尾联抒写宁愿沙场征战,也不愿作书生的战斗豪情。战争是如此艰苦、危险,胆小者定会畏惧退却,但诗人毫不畏怯,他表示宁愿作一个普通的下级军官去冲锋陷阵,也胜过作一个文弱的书生。结尾的两句诗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昂扬、慷慨的情怀,与首联的“不平”遥遥呼应。

《从军行》这种乐府题目,最适宜用长篇歌行的形式从各方面铺写,如高适的《燕歌行》、李颀的《古从军行》都写得洋洋洒洒,篇幅较长。杨炯的这篇诗却采用了格律严整的五律的形式来写,而且写得比较成功。关键在于杨炯不取叙事、铺陈的写法,而着重用典型画面抒发感情。此诗对书生出征的过程写得既完整,又概括。四联之间跳跃极大,但有一股勃勃英气贯穿其中:第一联初点“不平”,第二、三联只就征战之事概写,虽未言志抒情,但积极奋发的精神隐含在字里行间,最后一联卒章显志,既收束了全篇,又振起全篇的精神,使全诗疏而不散,凝成了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