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 明·方孝儒

2022-08-29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明]方孝儒

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

方孝儒(1357—1402),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燕王(即明成祖)兵入京师(今南京),他以不肯起草登极诏书被杀,灭十族。有《逊志斋集》。

这首咏鹦鹉的诗,实为感慨人世的不可逞才显能,道出了好事反而成坏事的哲理。

幽禽,被幽禁的鸟,起笔即交待鹦鹉不得自由的处境。“兀自啭佳音”,鹦鹉被囚,仍然还鸣啭着美妙的声音。鹦鹉“玉立”雕笼内,仍然有着“万里心”,向往着翱翔于万里晴空,自由自在地飞游于山林之间。鹦鹉身虽被囚,心却不羁。鹦鹉有着天生优质,玉立,形象优美;佳音,鸣声柔美。诗的后两句即就上述发表评说:“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因了鹦鹉能懂得人的语言,还会学人语,就被人捕了来囚在笼里,不能再在山林中了。宋代欧阳修写笼中鸟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哪怕是“金笼”总不如“山林”,关键在于自由的可贵。

方孝儒这首诗原系借鹦鹉抒发自己因才贾祸的感慨,意为要不是自己“解言语”,有才学,那也不致被囚入“雕笼”,沦入官场不得自由。而此诗却也体现了祸福相因的哲理。“解言语”原是好事,可是也正因此而锁入“雕笼”,变成了坏事。鹦鹉善解的是“人”的言语,它也就被人捕捉入笼,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