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24-02-04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司空图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九月九日是我们人民传统的重阳节。按照习俗,人们都要在这一天登高和赏菊。司空图的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前一天,故题为《九月八日》;但就其内容看,它仍然是一首重阳抒怀诗。

这首诗的基调比较低沉,全诗充溢着孤寂、冷清和悲凉的情绪。但是,诗人并不消沉,仍然对岁月表现出无比的珍惜,从而透露出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执着。

由咏菊而自叹,由自叹而惜时,是这首作品的基本的感情脉络。诗歌一开头,就把菊花称之为“寂寞花”,这显然是饱含着诗人自己浓厚的感情色彩。爱菊、咏菊,古来不乏其人。然而,他们或歌其高洁,或讴其不群,或赞其超逸,或敬其斗霜傲寒的品格,而司空图却撇开这一切,偏偏只看到菊花的寂寞并为之叹息。这固然是意境翻新的独创,更是诗人自身处境和心境的艺术投影。诗的第二句就明白无误地传达了这一点。“解怜寂寞傍贫家”,是说菊花尽管自身够寂寞的了,但它很能理解别人,还去同情和关心同样处于寂寞之中的诗人。贫家,指诗人自己的家庭(司空图晚年生活优裕,并不贫寒,这里不过是诗人自己的虚言而已)。傍,接近、依附。这个“傍”字一用,不但使菊花动态化、人格化,而且生动地传达了菊花与诗人之间互相亲近的深厚情感。而花与人之间所以能建立起这种深厚的感情联系,是因为花也寂寞,人也寂寞;寂寞花怜悯寂寞人,寂寞人喜爱寂寞花。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感到自己寂寞呢?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晚年的司空图,面对的是衰朽腐败的唐王朝“纪纲大坏”、全面崩溃的局面。因此,尽管诗人年轻时也曾想施展宏图,有所作为,尽管他一直怀抱着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但此时此刻已感到尽忠无力、报国无望了,因而退隐山林,过起了“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炉药”的隐居生活。很显然,这种隐居生活不是出自功成身退之后的自我选择,而是由于国将不国之前的形势所迫,因而它给诗人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苦闷。这就是司空图感到寂寞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诗人对菊花的咏叹,实际上是一种自叹;菊花的寂寞,正是诗人自己的寂寞。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咏梅诗,与此有相似之处,也许是受到了司空图这首诗的启发吧。

不用说,诗人的心境是孤独的、悲凉的。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厌弃人生,忘怀现实。“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便表明了这一点。“老来”一句,语含双关。一方面,这是实写诗人年老体衰,再也不能按传统习俗登高了;另一方面,又暗指诗人面对衰微的国势,无力参与朝政以匡济天下。然而,即使如此,诗人还是明白地宣言:“更甚残春惜岁华”。岁华,即岁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偏指深秋。尽管时已深秋,严寒的隆冬即将来临,但诗人对它的珍惜,更甚于对残春的珍惜。惜春,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主题,司空图于此又一次语意翻新,抒发了惜秋更甚于惜春的情怀。这是符合生活真实和诗人心理现实的。从现实生活来说,若以一年计时,那么,秋后留下的时日远远少于春后留下的时日,因而更值得珍惜;从诗人的心理来说,自己年事已高,犹如进入了人生的秋末,自然会产生“来日无多”的感喟,因而也更值得珍惜。诗人因来日无多而更珍惜时光,正说明他并不想因年老而遁入空门或消极混世,随随便便地了此一生,而是关注着现实,执着于人生,还想有所作为。此后的几年中,尽管他未能为挽救唐王朝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当朱全忠(朱温)篡位时,他忧愤至极,不食而死,保持了他的晚节,从而证明:他的惜时正是源于他的忧世。

司空图由于远离人民,因而他的忠君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不像杜甫那样融忠君与忧民于一体。但即使如此,他在“天崩地塌”的巨大世事变异中依然能忧世而惜时,实属不易。即此一点,也值得后人借鉴。

司空图主要以他的《二十四诗品》著称于中国文学史。尽管他的诗歌创作实践距离他的诗歌理论甚远,但其作品可读者仍然不少。即以这首《九月八日》而言,它“与古为新”,不拾古人牙慧,显得清新而自然;作品中咏菊而自叹,由自叹而惜时,而惜时中又暗含着深广的忧世之愤,显得含蓄而缜密;诗人在作品中寄托着“壮士拂剑,浩然弥丧”的无限悲慨,然而,这种寄托又是与“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抒怀融化在一起的,因而显得典雅而飘逸。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诗人还是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诗歌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