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贪泉》 - 晋吴隐之
[晋]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此诗录自《晋书·吴隐之传》。另本稍有小异,但其义相同。这首诗源于一个真实、动人、引人思考的故事:贪泉,在今广东南海县西北,相传人饮此泉,就会产生贪心,怀无厌之欲。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之任,“未至州二十里”,过石门贪泉,对历来传说,颇不以为然。“乃至泉所,酌而饮之”,既不信邪,又洁其志,所以对传说反其意而赋之,阐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因的决定性,得到后人的多方称誉。据《晋书》载,王隐之到任后,始终以《酌贪泉》砥砺自己,“清操愈厉”,不仅未改其廉洁之美德,而且更加自觉、主动、有力。因而人以诗名,诗以人传。
具体地来说,这首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立意新颖而深刻。石门贪泉,传说已久,一般人只是作为趣闻、怪谈一笑了之,而吴隐之却以此为触发点,巩固自己的廉洁美质。在叙述中,开头似乎是介绍、复述、传播,但三、四两句却蹊径别开,以古称廉洁仁义之士的伯夷、叔齐为例,说明人的好坏关键还在本身的素质,而不是身外的物质决定的。这样,就从一则奇闻的分析中升华到辩证、唯物的高度。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孟母择邻”之佳话,又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告诫,这些都是侧重于环境因素与外在影响。此诗则从此翻出新意,突出人的主观因素、内在能力,的确精辟高超。
言志明确而委婉。作者写诗的目的,明明是触物言志,清操砺节,但行文之间,又避免了直露与表白。只是在传说与古贤的对比之中,形成壁垒森严、针锋相对的两种境界。前者是一饮此泉,即起贪心,即使是沾一下嘴唇,也无法避免;后者是素质优异,即使饮此泉水,亦丝毫不能改变其夙心。对比鲜明,倾向显露,读后感到作者对夷、齐的肯定、向往,并以此为喻,表达“唯斯人,吾谁与归”的心志。
用语朴素而雅致。全诗似以口语而成,朴素自然,近乎民谣,但前二句用一“歃”一“怀”,则风格渐转,“歃” (sha煞),即用嘴吸取,亦即“喝”、“饮”之意。“怀”即“欲”、“思”、“想”之意,如果将此句改为“一喝想千金”或“一饮思千金”,诗意、诗境将大受破坏。同样,三、四两句亦以明白晓畅为基调,但嵌入伯夷、叔齐一典,则又韵味自然透出。由此可见,此诗的语言风格是朴中见雅,雅俗相兼,这样就使诗歌增强了传播力。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表述自己高洁志向时则用了这个故事,“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涸辙,用《庄子》典,与吴隐之事相映成趣,而“觉爽”、“犹欢”则是吴诗哲理的升华,同样得到后人的赏爱。
总之,诗人、诗作,人品、诗品,在这首诗中有了自然和谐的统一。至于人品之高,史有详载,前贤有论;但于诗品之美,前人庶无发掘,本文故侧重这一侧面的剖析,以见“哲理诗”之特点。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1]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1]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1]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1]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