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宋]张元幹》原文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张元幹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张元幹,号芦川居士,南宋初年著名词人。靖康年间曾做抗金名将李纲的属官。李纲被罢职,张元幹也遭贬斥。后任将作少监,高宗时因避谗而弃官还乡。胡铨上书请斩秦桧,被编管新州,张元幹写著名的《贺新郎》词为之送行,因此得罪了秦桧而被除名。这是一位把一生都系于抗金斗争的爱国志士。还乡后,仍关心国事,写下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诗词。《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就是一篇看似平淡,却包涵深刻哲理,寄寓无限感慨的诗篇。

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作者已是六十四岁的老翁,弃官回乡也已二十多年了。时光如梭,风刀霜剑,壮怀激烈的诗人早已鬓发苍然。新春之际,佳节频频,新年刚过,元宵又临。可是,年迈的诗人已对岁月时光别有一番感触:“老去何堪节物催”,孩提时代盼年望节的心绪早已不存,只感到节物催老,时光逼人。起句看起来有些低沉,却也揭示了“岁月不饶人”的客观规律。对句宕开一笔,写诗人元宵前夜看灯的所见所闻。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恰逢惊蛰,春雷不失时机地在这华灯齐放的夜晚轰鸣起来。这一声春雷引起诗人浮想联翩,道出了富有哲理的结句:“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说惊蛰已到,春雷滚滚,蛰伏冬眠的各种动物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大到龙蛇,小至蚯蚓虾蟆,都乘着春暖花开之际开始活动。诗人所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了物质的运动。一事物出现的同时,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些事物也会出现,这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惊蛰已到,春雷响起,无论是龙蛇还是蚯蚓虾蟆,都会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规律性的出现,这样的自然规律是任何生物也违反不了的。正像李白《日出行》所说:“万物兴歇皆自然。”龙蛇这样的庞然大物出现了,蚯蚓虾蟆也会出现。在诗人塑造的意象中,龙蛇无疑是值是得推崇的事物,古人常以龙蛇喻非常之人,而蚯蚓虾蟆一定是猥琐鄙屑的代表。在一定的条件下,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崇高的、猥琐的,都会同时出现,鱼龙混杂,珠目掺半,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诗人塑造的意象中,人们可以联想到这样的现实: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如同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民族志士们可以在大的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也会有少数跳梁小丑,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中成为不齿于人类的渣滓。这不也是“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吗?

这首绝句读来平淡,接近口语,所述也是极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中却包含了普遍存在的、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诗人捕捉到这个闪光点,把它写进诗篇,就使全诗熠熠闪光,发人深省。苏轼曾称吴道子的画说:“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张元幹的这首诗也同样可以移用这句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