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卒伤春》 - 唐·于濆
[唐]于濆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唐代由于边塞战争的频繁,边塞生活就成了许多诗人所经常歌咏的题材。这首诗写边防士卒戍守边境,连年作战,备尝艰辛,在春到塞外时,不禁触动了思乡之情。另外,也写了他们的埋怨,大将受朝廷封奖,而他们受尽辛苦却被冷落一旁。诗人愤愤不平地讽刺唐王朝要赏罚分明,体恤士卒,寓意深刻。李白在《塞下曲六首(其三)》中亦写有同样情况:“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待到战争结束,画像陈列于麒麟阁的只有“霍嫖姚”这样的少数将领,而千万士卒却默默无闻。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有赫赫战功,受皇上表彰理所当然,不过也不能忘记了浴血奋战的士兵。于濆在《戍卒伤春》中说的受功之将,有的并非霍去病式的杰出人物。“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凌烟阁,唐太宗所建,阁上画有功臣肖像,此处指出所谓立过功的“功臣”,有的是名不副实。而士卒中却有真正称得上“忠烈”的又上不了凌烟阁的人物画廊。这两句诗道出了含蓄蕴藉的哲理:“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用者不贤”、“以贱废人”的不合理的用人制度。
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士卒,年年在茫漠塞地镇守边关,不觉又是花草芬芳的季节到了。东风无力不能吹化阴山的厚雪,而萧索的孤柳只有南枝微绿。这是用意笔写景,点明了诗题:“伤春”。由“伤春”而怀乡:“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这里形容了士卒们感伤的情态。“故乡情”,双关了柳和人的两层意思。柳从内地移植,人从内地征调,彼此都远离了家园,也都带有思念故乡的情肠。人折柳以寄情,柳亦依依有情,这实际上是移情于柳,表现了戍边战士见柳而心驰故乡的悲切心情。塞外黄沙满目,被晚风吹得飞腾起来,望着夜空悬挂的明月,士卒们止不住啼哭洒泪,这分明是“故乡情”所引起的难抑的悲伤。夜晚风沙弥漫,长久戍守边陲的战士,愈会觉得身处塞地的凄凉。诗中虽然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立即就想回家,因为国恩未报,外敌未灭,怎好返乡去见中原的父老和故里的亲人,一个个都有着誓死报国的决心,这可从他们想到“凌烟阁上人”探知到其中的内涵。问题是,他们有唱不尽的伤离之曲,加之物换星移,几经春秋,紧张的生活,不断的作战,送走了华年,使他们备尝了守边的艰苦。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戎马生涯中树立着自己的壮士形象,不过到头来,凌烟阁上却没有他们的名份,尤其是将领们有的并未立功边塞,竟会披荣显耀成了冒牌的“忠烈”,扬名于凌烟阁,激起了他们极大的愤懑。诗人对他们表示了敬重与同情,以“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这两句诗煞住通篇,为他们大鸣不平。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诗中所寓含的哲理,是唐代社会现象的总结。诗人于笔端流露出的感情深沉而不浅露,发人思索,咏之生慨。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1]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1]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1]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1]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