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三首(其二)》 - 宋·朱熹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朱熹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朱熹这首《偶题》整篇写水。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两句,作者分别从动势、声势、数量上摹写泉水磅礴气势。一股股的泉水把两座苍老遒劲的山峰凌空劈出笔直的线条,它们把全身的生命力都凝聚在一声声如雷的吼叫里,凝聚在一次次勇猛的奔腾中……

和古人早已细心观察到的穿石之水一样,飞动的泉水必然是经过了日复一日孤独的累积,才拥有今日奔腾的酣畅淋漓。难道有什么成功不需要慢慢地累积吗?百川归海方见水天一色的广袤与蔚蓝,万般事体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能忍住这漫长的孤寂的人,才能最终求索到永恒的真理。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果然,泉水达到它追求的纯洁境界了:青山翠峡之间,一汪清清流泉怡然回旋着。“寒”是高贵、矜持、不易接近的冷觉,“碧”是纯然无杂的青青之色。奔腾不息的泉水包孕了丰富的热量热能,而作者以“寒碧”画水,强烈的冷色冷觉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泉水成功后的恬淡与自得,并暗中指出一个绝对高洁的境界。

这一切当然得自泉水一去无回的无畏奋斗:飞泉勇敢地擘开亿万年的苍山,全不顾及可能的伤害甚至牺牲生命,一无遮拦地冲锋向前。“无泊处”是“断梗枯槎”必然的结局,飞泉从此胜利地站在光辉的顶点——“一川寒碧自萦回”。用“断”梗“枯”槎生命力的黔然对比于泉水奔腾的欣欣生机,这分明在礼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飞泉。

无数成功的伟人用他们奋斗的一生证明:“我并不聪明,重要的是不屈不挠”(道尔顿)。生命短暂,没有人能尝尽所有生的滋味,我们只有认准一个高洁的目标,用它给我们的生命之舟掌舵,象飞泉一样忍受住点点滴滴行进的寂寞,一往无前。只要拼尽全部的生命,永不回头,我们就能驶至辉煌的彼岸,让舟子航行的所有辛劳和疲乏都融于淡淡的喜悦之中。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偶题三首》之三也许是他“即物穷理”,用来体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修身法则的。飞泉即天理,梗、槎即人欲,只有不懈地斗争过,个人才能达到存留天理、灭绝人欲的境地。一句话,只有一刻不停地奋发,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能渐渐靠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所以,无论关于整段人生之路,还是关于治学之道、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当今之人只要批判地吸收朱熹思想的内核,这首偶题诗总能使他深深受益,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