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 唐·刘禹锡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感叹历史上的盛衰兴亡,体现了由盛入衰的转化规律,给人以哲理性启示。
朱雀桥,当时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乌衣巷,在秦淮河南,离朱雀桥不远。这地方原是孙吴时代戍守石头城的军营,军士皆着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名臣王导、谢安住在这里。诗的一、二两句意思是,在当时,这一地区是极其煊赫之所在,冠盖往来,车马盈门,现在是野花闲开,夕阳残照。诗的后两句写过去在这里筑巢的燕子,如今到普通人家檐下做窝了。
这首诗写出了荣华不长、富贵难久。表现同一主题采取相似手法的作品很多。唐代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前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清代陈忱的《叹燕》:“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封建社会中那些高官厚禄者,虽一时荣华富贵,终因改朝换代发生的权力再分配,或子孙的庸碌不能守成,走向了败落;福转化为祸,势在必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二解,一是认为从前在王、谢华堂上筑巢的燕子,现在因那些宅第已荡然无存,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了;一是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凋零,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说颇得诗中三昧,说燕子筑巢仍在原处,才使“旧时”和“今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否则只能说燕子另迁门户,而不突出处所的变化。燕子年年来此,代代来此,旧时这儿是王谢家的画堂,如今“晋代衣冠成古丘”,华堂倾屺,变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房。清代何文焕也说:“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四溟(指明代谢榛)云:‘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点金成铁矣。’”(《历代诗话考索》)武瓘的《感事》诗也采用这种写法:“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回归旧巢地,乃其生物习性所致,并非爱富弃贫。这样理解,则将王谢由盛到衰的对比更加强烈了。
刘禹锡写出了由盛到衰的转化,他不可能也认为没必要说出促使这变化的原因。我们今天以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其理不言自明。我们所理解的原因和刘禹锡的不会相同,而刘诗却给我们以思考的契机。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1]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1]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1]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1]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1]